嗽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音《廣韻》:蘇奏切;《集韻》、《韻會》、《正韻》:先奏切,𡘋音謏。
《玉篇》:咳嗽也。
《周禮・天官・疾醫》:冬時有嗽上氣疾。〔釋文〕西豆反──亦作欶。
《廣韻》本作瘶。
音又,《集韻》:所救切,音瘦──本作漱,盪口也。
《史記・倉公傳》:日嗽三升。
音又,《五音集韻》:桑谷切,音速──吮也。
音又,《廣韻》:所角切;《集韻》:色角切,𡘋音朔。
《廣韻》本作欶,口噏也。
《集韻》:吮也。同「嗍」。
注解
〔嗽〕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丑集上,康熙部首是口部。
〔嗽〕字拼音是sòu,左中右结构,可拆字为口、欶,五行属金。
〔嗽〕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sòu] ⑴ 〔咳(ké ㄎㄜˊ)~〕见“咳”1。
山的康熙字典解释由给力宝典整理。山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