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中说道“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
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而实践是用来检验理论的。这并不是说我们需要否定一切,但是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就必须要有“否定”这样的精神,或者说是“批判的接收”。就拿一个例子来说,我们的观音平台爆破,景观设计公司给我们原来的设计方案中爆破面是垂直的,理论上是行的通的,但是当我们去现场实地考察了后发现,这种理论是不被支持的,因为岩层结构不能支持、因为爆破技术不能完全达到标准、因为安全因素不能支持。等等等,这些东西在图纸上是看不出来的,在办公室里是看不出来的,必须要到工程现场去看去感知。
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偏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不管是开展工作还是认识自然都是由点到面,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结合理论,用实践来积累自己的经验认识,用自己的直接实践经验再结合别人的经验(学习来的知识)来对事物进行判断,这样才能更加科学、客观的认识事物和开展工作。
而认识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实践论》中说,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得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
也就是说,我们要正确的认识事物必须要经过这么几个阶段,“感觉之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在工作的实践中不断调整对工作内容的认识,并逐步修正和丰富自己的感观认识,从而形成理论指导。
在21·9米锻铜观音的签约过程中,从一开始各个合作伙伴的报价以及对方对自己报价的解释给了我们一个感觉上的认识,而这只是一个现象,要了解现象背后的本质就必须要通过实践来提供真知灼见。为了挤出报价中的水分,我们必须了解从泥塑、制模、锻造、安装整个环节及流程;我们就必须了解在这个过程中么哦个环节所涉及到的人工、材料、仓储、运输等市场行情,有了这些实践的经验才能对我们所感觉上的东西做出合理的判断。而自己亲身经历的实践经验将成为后期类似工作的理论指导,有了这些理论指导后又会在新一轮的工作实践中得到再次检验并得到新的知识与理论。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任何工作,要想得到客观的真理就必须要亲身实践。
中国有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园区的铺张及雕塑是园区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亮点,也是建设资金一个大量的流动方向,通过对比与实地考察,我们发现从工艺上各个区域不同的差别;从价格上由于市场规模、产地、量产等因素而产生的巨大差别。就是源于我们对所需要的物料做了实地考察,并做了客观对比才得到了这些重要的信息资料。我们肯定不能做“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我们通过实践得来的“真知”并不是一尘不变的,当一个过程从某发展阶段推移到另一个发展阶段,这些实践的认识也会随之而变化的。再拿我们的准提观音铜材做比喻,铜材最高时曾经达到80000多一吨,而因为全球的金融危机的影响,金属市场行情也随之而变化,我们必须要掌握这些信息,利用这些信息来及时调整我们的方案和预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真正的“真知”。所以,我们要不断地认识、学习、提高,最终达到对事物的准确把握,更好地开展工作,完成我们的既定目标。
我用《实践论》里的一句话作为我的结束语“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