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后感
《活着》这本书,余华写得平静,没有刻意渲染,我看得也平静,面对书中老人的一生经历,心里并没有波涛翻滚,这是那个社会中再平常不过的生命。
少年去游荡。老人叫福贵,年轻时嫖赌败家,仗着几代家业,不听长辈教诲,辜负对他百般忍让,如故跟着他的妻子,最终赌光了几代人的积蓄,所有的风光如海市蜃楼般轰然倒塌,从富家少爷到下层百姓,如同一个晴天霹雳,将这个把灵魂都置于嫖赌中的少爷劈醒,才开始珍惜身边的亲人,打算重新开始。
中年想掘藏。命运似乎因为福贵犯的错而要刻意惩罚他,破产后接连着丧父,为母抓药是被抓去当壮丁,九死一生回了家,母亲早已亡故,女儿凤霞也因一次生病成为聋哑人。后来人民公社成立了,家里所有的东西都归了人民公社。妻子在这期间得了软骨病,而且日渐严重。福贵一家祸不单行,儿子有庆死于采血事故,为救县长夫人被一个无情的医生夺去生命。女儿凤霞死于生产,只留下了儿子苦根,四年后,女婿二喜死于工地事故,就剩富贵和外孙相依为命了。死神连这仅有的幸福都不肯给福贵,又夺去了苦根的生命。
福贵的一生就像一叶小船,游荡在社会这个海洋里,小船的力量又如何反抗海洋呢?福贵只有受着命运的摆布,唯一能做的就是死死地抓住一切“稻草”不放手,忍者,活着,就像小船只有随着波涛时起时伏,唯一能做的是不让自己陷下去一样。
福贵的一生是平常的,却有一种力量让人在合上书后为他感叹。是他强忍着亲人生老病死的天灾,社会灰暗的人祸的力量,一种“忍”的力量;是他无论多苦多难,仍然磕磕碰碰地往前走,跌跌撞撞地活着的力量,一种生命的力量。
我常抱怨生活过于乏味,读初三的时候,日日夜夜想着盼着毕业,以为过了中考这一关就可以松一口气了,只要熬过初三,接下来就是轻松愉悦的日子了,好不容易盼着初中毕业了,可这却是高中的起点,还来不及畅快的舒口气,又得咬紧牙,开始高中的马拉松了。我曾问自己,这么苦是为了什么?却总也找不到结果。福贵的一生似乎让我有些明白。这就是生活。
身为一个刚步入高中的学生,我经历的磨难是少之又少,与大人比,与福贵比,与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比,又算得了什么呢?初中坚韧是为了中考,那么高中坚韧便是为了高考。我们应该少抱怨,脚踏实地的前进才是正道。
【余华《活着》读后感】
早就听说余华《活着》这本小说得了很多奖,几天前就计划将《活着》读一遍。昨天晚上开始准备读一段后睡觉,本来以为这是一本很长很长的小说,要读很多天,但是读了前几段之后发现不是很长,而且我被主人公曲折的身世所吸引,一点困意都没有,于是一口气全部读完,总计花了5个小时。
我是属于读书很慢的那种类型,我总要细细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品味细腻的文字,闭上眼睛在脑海中想象故事中的每个场景,想象每个人物的表情,想象作者描绘的秀丽的风景。我觉得自己读一本写实的小说就如同在经历人生,主人公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我都感同身受,甚至有时候我在想如果把我放到故事中,把我放到那个年代我会怎么办,可能只就是我读书很慢的原因吧。
作者在前言中说作家的使命应该是向人们展示高尚,即“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一位优秀的作家书写的现实应该是客观的,不夹带个人发泄和控诉,用一种悲天悯人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活着》就恰恰是这样的体现。
主人公福贵在年轻时赌钱竟至把房子和一百多亩地全部输光,导致老爹气死了,全家也只能搬到茅草屋中。我觉得这一幕似曾相识:我家附近也有户人家,男人和别人赌钱欠了一屁股债,还把女人嫁过来的首饰和存折都变现赌输掉,家里穷的叮当响,然后自己又在一次搬运过程中被东西砸中一命呜呼,留下孤儿寡母……在我小的时候我只觉得这家人好可怜,现在也超然了,有因必有果。看龙二作弊赢得房和地,我觉得很淡然,尽管他最后也没有好下场,这应了那句话:出来混早晚是要还的,只是时间问题。
接下来福贵开始了他当佃户艰难的生活,尽管中间女人家珍被岳父接回了娘家,但后来她又回来了,还给他生了个儿子,一家人团聚了,也幸福地生活了一年多。但天有不测风云,福贵的娘病了,他去城里请郎中时又偏偏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在经历了种种危险后九死一生,被解放军俘虏后竟拿到了盘缠回到了家。两年之后一家人终于又团聚了,只是这时母亲已经去世了,女儿凤霞也已经聋哑了。这时土地改革,龙二被枪毙了,可怜的龙二认为自己是替福贵去死了。
全家过了几年幸福平静的日子,虽然中间有点小插曲。转眼就到了五八年人民公社时期了,作者平静的描写大跃进那段时间吃大锅饭、全民大炼钢铁以及三年自然灾害的生活,让人对那个时代的人们的愚昧和所受的痛苦唏嘘不已。正如一位古人这样说道:设使食肉者一旦失计于庙堂之上,若臣等之藿食者宁得无肝胆涂地于中原之野与?诚如斯言。
好不容易撑到有粮食了,按理说日子也该继续过下去了。可是偏偏儿子有庆去给县长夫人鲜血时被医生抽血抽死了,看到福贵在医院的小屋子里抱着儿子哭时,我也忍不住流泪了。命运之神对他们家是多么的残酷!凄冷的深秋夜,风呼呼的刮着,露水打湿了身体,父亲用衣服包着儿子弱小的尸体,将儿子放到坑里,再轻轻用土埋上。然后虚弱的母亲扑在儿子的坟上眼泪哗哗地流。天下还有比这更惨的事了吗?
但死者已矣,活着的人还要继续生活下去。然后就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凤霞嫁给了二喜,这件喜庆的事情就像及时雨一样,给这个饱受苦难的家里带来了久违的甘露。虽然城里斗得厉害,村里的老百姓弄不懂国家大事,自然太平多了。不久造反之火就烧到了村里,队长和春生被当做“走资派”抓去批斗了,只是队长挨了三天的拳脚,而春生因为是县长所以批斗的厉害,受不住上吊自杀了。
可是老天似乎还嫌这个家不够惨:凤霞在生孩子时大出血死了,她的母亲家珍因为打击太大紧接着也死了。再然后二喜出了事故也死了,再后来孙子苦根也死了……看到这里我已经麻木了。
只剩下一个孤老的福贵吆喝着一头老牛在黄昏下耕田……这时候老人是微笑着对“我”讲述这个故事的。
小说的时间跨度从抗日战争期间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人物的命运总是脱不了时代的束缚。从这部小说里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一个时代对于处于它之中的每个个体的深刻的影响。作家余华说他写这部小说是写“人对于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他和鲁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不同,他只是静静地述说。
读完之后,我觉得需要再品读一遍,还可以品出更多的东西。于是在今天下午,在公园的长凳上,我再一次将小说读了一遍,这次没花多少时间。时不时地,林中的小鸟在枝头窃窃私语,远处阴冷的天空依然宁静……
【读余华《活着》有感】
总是风吹过,泪花零落,仕望东去,流淌着美丽的传说,按捺不住的心情只为读懂余华笔下血肉丰盈的富贵,车轮碾过小巷的石子路,哒哒的马蹄声踏破了黎明的沉寂!
富贵,这个曾经风光一时的少爷,因为年轻无所顾忌的胡闹和为所欲为埋葬了自己和家人余生的幸福,他终于在潦倒中觉悟,也许并不算迟,可哪知厄运的脚步从未走开,富贵眼睁睁地看着身边的一个个亲人慢慢死去。他却只能默默地活着,在死亡的陪伴下活着,单纯地为了活着而活着。
一曲长歌,道出了多少哀怨?一阵燕鸣,啼尽了几许呢喃?一生活着,看透了些许桑田?
平静而近乎冷酷的笔尖,勾勒出命运的俘虏;艰难而近乎残忍的人生,钉上青春的枷锁。让倦怠了世俗的眼睛在字里行间静静地休憩。
夕阳下的两个“富贵”漫步在自己的土地上,死亡的震撼与活着的琐碎,可怕的是在活着湮灭。富贵学会了忍受,去忍受出于对生命存在而产生的敬畏,去忍受生命赋予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
活着,一种心态,一种姿势,抑或一份责任,涤尽多少悲苦。不要惊叹时间都去哪儿了?更不必说时间不经意在指间溜走,应该是你把时间活生生地丢弃!
饱满的麦穗低着谦逊的头颅,不时地在风中摇摆: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活着读后感】
这个暑假,在作业的要求下,看完了《许三观卖血记》,使我感触很深。
许三观,这个宽容、善良,但也无知的,生活在生活底层的老实的小市民,他用他的血换来一家人的温饱。第一次卖血是出于好奇、无知,也因为这样,因为他卖血有了钱,他娶到了卖油条的许玉兰;第二次卖血,为的是,不是他亲生儿子的一乐,他用他的宽容救了一个支离破碎的家;第三次卖血是自己出轨;第四次卖血是想改变儿子命运;接下来的二个月甚至几天就卖几次血是为了救患病住在医院的一乐的命。
还好,他活得很健康。当一乐、二乐都回城了,三个儿子都成家了,家里也不不再缺钱了,许三观也成了沧桑的老人,他想起了自己一生的经历,为了像以前卖过血一样,吃上一碟炒猪肝,喝酒,当他还想去卖血,听到血头说自己的血只能当猪血的时候,他崩溃的哭了,他觉得卖血已经成了自己的工作,当知道自己不能卖血了,生活就没有了希望。虽然很荒谬但是也很真实。
当他的儿子们看到自己的爸爸在街上由于不能卖血而哭的时候,他们觉得丢脸而责备许三观的时候,他们的妈妈许玉兰出来说话了,挨个地骂了三个儿子。许三观不为了谁,是为了这个家,为了这三个孩子,甚至为了救一乐连自己的命都不要,医生都骂他是"亡命之徒",走一站卖一次血。
看到这,我哭了,为了一个普通的而又伟大的父亲形象,一个负责的丈夫形象,一个经历了一生风雨最终见到阳光,而这阳光即将消失的人物形象。我心里复杂的情感浮现了出来。不知道为了什么。
或者还为中国现在还有这样的情况而难过吧。
我们该好好感谢父母为我们所做的一切,用心良苦。不要乱花父母的血汗钱。
是父母辛苦攒起的,我们长大后,要回报父母。
感谢父母,为我们所作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