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正道是沧桑》读后感
小说的名字应该是出自于毛泽东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的诗词大多有个特点,就是喜借古人的名句,吟讼出自己的宏伟风格。
“天若有情天亦老”,这一千古名句,曾被无数人引用和传讼,但无论是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中“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还是石曼卿的“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长圆”,都弥漫着诗人抑郁寡欢、凄楚无奈的消极情绪。
可毛泽东将此句巧妙地加工,一句“人间正道是沧桑”垫后,顿时将无可奈何的叹息,升华为革命者坚毅不屈、气势磅礴的大无畏精神。
如此漂亮、得体的名字,无疑给这个本就璀璨夺目的王冠,又添上了一颗耀眼的明珠。
小说描述了一个个可圈可点、可歌可泣的壮烈故事,谱写了一曲曲震慑山河、人神敬仰的悲怆长歌。它以一个杨姓家庭为主线,讲述了从北伐战争时期国共第一次合作,至新中国成立期间那段荡气回肠、令人扼腕的悲壮历史。共产党在那段艰苦卓绝的黑暗岁月,从被蒋介石窃取北伐胜利果实,到遭遇白色恐怖,再面临日寇侵华,然后与国民党兵戎相见,至最后解放全中国,年轻的共产党历经磨难、身经百战,最后浴火成长、壮大繁荣。
小说里,亲情、爱情、友情因信仰的同异,在携手共进及对立斗争中蜕变,或更加浓郁,或无疾无终,或纠结困惑,或水到渠成。立仁和立青这对亲兄弟,由于立场和信仰的不同,针锋相对,成了只能刀兵相见的敌人。瞿恩和立华,这对相爱至深的恋人,因为两人追求的道路不同,最后被迫放弃了爱情。立青以前黄埔军校的同学们,一部分归入国民党,成了国民党嫡系精英,另一部分加入共产党,成了优秀的共产党儿女。大家的友谊在战场上荡然无存,只剩下枪弹无眼、性命相搏,虽然老范一直强调,钢刀归钢刀,兄弟归兄弟,但这句话更像无奈的叹息。
小说的主角杨立青,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他从一个满腔热血但懵懂迷茫的青年,经过硝烟战火的洗礼,蝶化成一位刚毅果刚、沉稳睿智的战斗英雄,他无疑是中共革命党人的代表,是英雄、志士的化身。
杨立仁,是个中统特务,他是国民党顽固派的代表。但他又并不像传统模式的特务,只剩下奸狡凶残。他也有热血正义的一面,他曾刺杀军阀,力主革命;当日寇侵华时,他放下了对共产党的成见和仇恨,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抗日救国的战斗中去。杨立仁的形象让国民党人更加有血有肉、鲜活真实。
杨立华和杨老爷子,是国民党左翼,他们有理想、有抱负、有良知,他们看不惯黑暗腐朽的蒋氏王朝,但又不愿站在国民党的对立面。他们站在正义和反动的夹缝中,力求能寻找到一个交集,但现实却让他们的幻想无情地破灭,他们只能在凄苦的求索中逐渐陷入绝望。
瞿恩,和杨立青的英武伟岸不同,他温文尔雅、柔和敦厚,但他又和立青一样,英勇刚毅、百折不挠、坚贞不屈。瞿恩是无数为信仰献身、为理想捐躯的革命烈士的化身。如果说立青充分诠释了共产党军队豪迈强盛的军魂,那么瞿恩就全面演绎了共产党人英勇无私的气魄。
《人间正道是沧桑》人物太多,无法完全罗列,内容也太广,无法一一叙说,总之它是一部生动震撼的历史大作,是一部谁主沉浮的悲怆长歌,是一部揭示人性、诠释真理的伦理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