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文化书香社会

诡谲的厉风卷起层层黄沙,在荒凉的岁月里无情侵蚀着戈壁的每一寸体肤。终于,一双紧闭千年的美丽眼眸在苍凉月光下缓缓睁开——中华儿女们在游离缥缈的光影下吹响悠长羌笛,化成商羽,唤醒了沉睡千年的丝路灵魂。她曾繁华若许,曾凋零败落,曾被世人遗忘,她也曾沉睡了上千年,而如今,我们重新回忆起她的盛状,无限感慨的同时为她塑造起一个新的灵魂载体,一个更完整,更顺应时代潮流的灵魂载体——“丝路书香工程”。

这一次,她换了一副崭新的面貌,所承载的也不仅仅是经济互商,更多的是文化上的交流。

回溯到古代中国,在困难重重,荆棘丛生的情况下,汉家皇帝依然选贤用能,开辟并经营出一条通向西域的商道。是什么能让汉家皇帝如此重视一条风险不小艰苦丛生的交流之路?我想,无非是东西方商品间的巨大差异带来的经商厚利。或许有些许文学上的交流,可在当时,更加引人瞩目的应当还是无比巨大的利润吧。汉人的丝绸·茶叶,换来了无数珍宝·银钱。他们将引以为傲的丝绸作为商道的名字。他们为着其间的差价利润而不断交流着,丰厚的利润推动着他们的交流。

在看当下,随着时代的变更,技术的发展,东西方商品已无什么大的差异,曾经的巨大利润也逐渐消磨殆尽,丝绸之路的繁华也渐不如初,可是东西方之间的交流却从未停止,仍在继续,仍在不断发展。明明已无厚利,为何人们还愿意废财交流,还是有人愿意出国学习?家族朋友间不少兄长姐姐选择了自己的留学国家,即使每年消费不少,却仍愿在外学习,交流。我想是因为文化知识,取之不尽的文化知识。不同的知识,文化带给人们不同的助力。而其中不少,是人们所希望学习,承继的。浩瀚渊博而大有不同的东西方文化推动着人们的交流。

随着时光的潮流潮涌,东西方之间已从商品,物件的巨大差异逐渐演化成了文化,思考方式的不同——推动东西方交流的原动力依然改变。

那么,是什么引导了这样的原动力改变?

历史带来的价值观的不同,使人们的思考方式也大有区别。毛泽东提出的“光荣妈妈”政策直接或间接,或多或少使中国的总人口激增。现如今的竞争之激烈,使为人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儿女比别人优秀,不断培养儿女的文化知识水平,兴趣特长。曾记一次随家中长姐外出吃饭,路上她和她年方八岁的女儿的交谈引起了我的注意。年幼的女儿小声的询问着母亲自己能否不去上作文课,却遭到了母亲斩钉截铁的拒绝。“画画,舞蹈,钢琴,写字,作文,我要上的课也太多了吧……”小侄女声音细如蚊呐。我一边叹息着她的忙碌,一边暗自庆幸自己当年没有这样的“炼狱”生活。并不是说多学知识有坏处,只是我更希望家长注意孩子自己的感受,幸福。而西方父母,正是如此。自古西方人口较少,父母不希望强迫自己的孩子去做什么,而是更在意孩子的感受。曾看到一则新闻,英国北安普敦郡跳水坑世界锦标赛,来自英国各地的孩子参加这次年度大赛,比赛谁“摔”的更脏。组图中每个孩子脸上都洋溢着最美的笑容。而这在中国,我是想都不敢想的,似乎这样,只会引来父母的无尽责骂。虽然东西方父母都是为了孩子好,但历史带来的价值观不同,使他们做出了不同的抉择,以至于思考的方式不同,乃至文化的巨大差异。

而面对日益繁忙的国际文化交流,我们必须要交流双方的自我思考方式,从而融会贯通,为知识的下一次进步而努力。正如我们将英语引为主要科目之一。我们不能像古人那样固步自封,也不能不分好坏全盘接受,而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中华悠远的文化发扬光大的同时,不断学习西方的优秀先进知识,使新世纪的丝绸之路满载着优良文化,充斥着清逸书香。

丝路的眼眸已然睁开,闪烁着耀眼的光亮。轻响的驼铃将又渐进,汩汩的梵音将再次在这里邂逅。这一次,丝路不再是只有华丽衣装外表的贵族,而是繁华与内涵并重的优雅名媛。她将用自己的独特魅力,引导着我们在国际友谊,交流,融合中更进一步,共同繁荣这一路的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