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忆

在儿时的记忆里,中秋之夜的月亮是最大最圆离我们又是最近的,就那么静静地挂在树梢泛着银白色的光,冷冷地透过枝叶探进木质的窗户,在床前留下斑驳的影子。

小村庄也在摇曳的月影里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家家摆起了供桌,老人们对着初升的月亮嘴里念念有词虔诚地祭拜着。孩子们的眼里却除了月饼、果子就是大街上的同伴了,吃过晚饭呼朋唤友,追逐打闹,从村子的东头跑到西头,洒下满大街的欢声笑语。

稍大后,喜欢上了独处,就时常在月圆之夜望着夜空发呆,因为传说里有了玉兔,夜半就会听到“咚咚”的捣药声,因为看到了月亮中的树影,就闻到了桂花的清香,更因为有了“嫦娥奔月”的典故,就越发希望能离开这个喧闹的世间,哪怕是在那个冷清的地方忍受千年的孤独。

中秋夜,家家团圆,广寒宫,嫦娥对后羿的思念,却持续了几千年——这就是那不识愁滋味的少年强赋的怨啊!

是从什么时候起家中的饭桌上不再是团圆了啊?接连失去亲人的痛苦让人几近崩溃,天亮了,还要强成欢颜,只为了母亲那一夜白了的黑发和内心的日益坚强。

接下来,结婚、生子,当岁月一点点的流失,却变得更加怀念从前,可心底萦绕千百次的小村庄已不再,记忆里亲人们的笑颜也只有梦里去寻了。于是,每每从梦中醒来,望着睡在身边的孩子,总会有一刹那间的恍惚——我在哪?我的孩子,我已经是一个妈妈了吗?

而我的父亲,我的姑姑,我的爷爷奶奶,我那最亲最爱我的姥姥姥爷,你们在那个冷清的世界里一切都还好吗?

中秋深夜,辗转难眠,遂起身推窗望月,没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洒脱,也没有“我欲乘风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诗意。此刻,泛上心头的只有淡淡的乡愁,点点泪光中也只映出对亲人们丝丝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