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由心生

我们身边的环境逐渐喧闹起来。

马路上,各种交通工具的喇叭声尖锐、刺耳,相互攀比着谁的音量更强;楼上,是重锤“咚咚”有节奏敲击地面的声响;抬眼望着身边的人,三五成群地聊着趣闻八卦、生活琐事;新潮点的,埋着头刷着手机微博,同时,后台的QQ“嘀嘀”提醒着新消息的到来……

只能叹一句:这个世界沸腾了,喧闹得找不到一境安宁、静谧。

即使能处在竹林深处,也听不得浣女结伴而归时的喧笑。还未等到“月出惊山鸟”,山鸟便已被宿营游客的鼾声惊起而飞。

如何寻得静谧?

塞耳塞?搬去住地下室?将窗户封得像砖厚?门缝塞得密不透风?这些唯物主义的做法都只是表层的肤浅。即使我们都认可物质是本原这一说,但物质有时不一定能解决根本问题。

所以,想在喧闹环境中寻找安静,还是唯心的好。

我习惯晚读、自习时戴着耳塞,它确实能将自己读书的声音扩大,减小身边的人谈论声,但若是有心倾听,只会觉得他们谈论的内容更加清楚地传入耳膜。住进地下室、封窗塞门缝又能解决问题吗?若是心中一直想着阳光下的繁华热闹,终究抵抗不住心中所想,破门而出。

长辈们常说:心静自然凉。同样,心中安宁静谧了,不管现实中身处怎样吵闹的环境,也不会被打扰。正如震川先生在《项脊轩志》中写道: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若心中不安定,再细微的树声、风声都可能使其专心致志读书的心烦躁;若心中不安定,何以分辨出屋外路人的脚步声?只怕早已丢弃书册,在屋中烦闷踱步。

现实中的喧闹熙熙攘攘,总是不邀而至,猝不及防地充斥着耳膜。欲在此间寻求安宁静谧之境,心静得矣。

境由心生,即使我们已经不身处于古代特有的安静之中,我们也可以寻得如深巷夜更、月落乌啼,似雨滴石阶、风急掠竹般的静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