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终于都看了这部电影。电影有为人增加烦恼和减轻烦恼之分。而这确实是一部令我烦恼,令我思考了很多令人烦恼的问题的电影。
海上钢琴师1900没有出生证明,不知道亲生父母是谁,也许他本不属于这个世界,他是一只落入凡间的天使。他有最清澈的眼神,最清澈的琴音,最清澈的心。1900的一生大概注定在弗吉尼亚号上度过,现实世界注定容不下这份如此彻底的清澈!随着炸药爆炸的一声巨响,本世界最伟大的钢琴师结束了他的一生,不,他只是回家罢了,除了这个纯真得像孩子一样的人以外,还有谁能乐呵呵地想象自己在天堂里用两只右臂弹琴的景象呢?
曾经认为1900的不肯下船是一种软弱和对现实世界的恐惧,然而,其实这是一种对艺术的纯洁性的坚持。1900对名利的不屑达到了一种极端的程度,他从不为虚名弹奏哪怕一个音符。其实他都知道,站在楼梯上的那刻,他看不到自己的音乐的存在,他知道一旦离开了这条船,他就再也不是那个天真烂漫的1900,他就再也弹不出那直面灵魂的琴音了!
诚然,对纯真的坚持是一种高贵的品质,然而这极端的浪漫主义只能是一幕悲剧。那份倔强的清高,那颗不肯向世俗低头的心,在这个世界里只会落得一个不知好歹的骂名。真是个可悲的世界啊,最美妙,最纯洁的琴声偏偏没有容身之处,这不是1900的悲剧,这是时代的悲剧。“嘭”的一声,这来自天堂的乌托邦也随着破旧的弗吉尼亚号灰飞烟灭。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艺术是人类在满足了基本生存需要之后的需求。从本质上来说,脱离了现实的艺术就像没有脚的小鸟,像没有根的鲜花一样,难以生存。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不可调和的矛盾之中,1900也一定要死去,精神上,或者肉体上。他选择了以身体上的死亡来保持精神上的永生。
片中的另一个重要角色——吹小号的胖子,他正是大多数人的写照:艺术只是他谋生的工具,为了钱为了维持生活可以卖掉陪伴了自己多年的康恩牌小号。如果说低价出售小号是一次向现实的屈服,那么乐器店老板把小号送还胖子则是一次艺术的胜利回归。
沙翁真的很伟大,我发觉很多东西最终都归结到同一个问题上:Tobeornottobe,that'saquestion。我们都是游荡在梦与现实之间的孤魂,我们并不知道到底哪里才是归宿。太理想的不是人,太现实的也不是个人,但是没有人会欣赏像胖子一样的平凡人,就像胖子把与1900一起在船上度过的时光视作此生最珍贵的回忆而不是其它平凡的生活一样。每个人心目中都有着对浪漫的向往,但同时又不能避免地具有现实的一面,我们的心中只有那永无休止的搏弈而没有胜负。
虽然1900是个饱受争议的角色,但请记住,他只是一个角色,这也只是一场电影,导演给我们的一场浪漫的梦,而已。
【观《海上钢琴师》有感】
《海上钢琴师》是意大利著名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的“三部曲”之一。电影描述了男主角,1900,在海上度过其一生的故事。他是一个被遗弃在船上的婴儿,所幸被船工收养长大,他不为世人所知,因为他没有父母,没有国籍,没有家庭,甚至连唯一的名字也是以出生的年份命名。
但他却自儿时就具有极高的音乐天赋,对钢琴无师自通,是当时最伟大的音乐家,音符仿佛是自他的血液里流出一样,随性而至,信手拈来,却每每动人心弦。他的一生都与音乐相伴,从未让音乐离开过他,正如他一生都未从走下那条船,即使是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
他唯一一次想走下船的念头是因为他爱的姑娘让他萌生了想听听大海的呐喊的想法,但站在舷梯上的那一刻,他犹豫了,最终却没有成行,不是因为他看到了什么,而是因为陆地上的城市让他看不懂,看不到尽头。陆地有边界,却没有边际,因为陆地上的人们充满了欲望,想得到的东西太多,却失去了方向,最终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能任由欲望的洪流裹挟着前进,最终去向自己也不知道的地方。他一生与大海为伴,大海虽然望不到边际,却是简单的通透的,船上的人们有梦想,有目标,也最终会随着靠岸到达自己的目的地,他习惯这样确定的生活,这也许就是巴克斯出场时在暴风雨中翻滚,而他却闲庭信步一般的原因吧。
“在有限的琴键上弹奏出无限的人生”,这是他想要的人生,也是他所拥有的人生。他是属于音乐的,正如音乐属于他。
片中让我感动还有一点是两个人之间的友谊,Max一直无法理解1900,直到船体被炸毁的前他们的谈话,才明白他的内心,但却关心着他,甚至不顾一切的想要挽救他的生命。1900说他与船之外的世界毫无联系,但Max是个例外,也许这份友谊是除了船与音乐之外,上帝给予他的唯一奢侈的东西吧,也许是上帝故意安排Max作为1900存在过的见证。
影片的结尾如果让我拍,我希望用梦幻的手法:Max在海边演奏祭奠1900,火光中,1900出现在水面之上,弹奏着那首贯穿影片的曲子,与巴克斯合奏,微笑中,逐渐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