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杀死一只知更鸟》有感
如果让我说读这本书时的感受,我想说我像是和杰姆,斯库特在夏日的梅科姆镇游荡,四周一片黑暗,完全找不到方向。刚开始读时,我倒觉得它像是孩子之间的游戏,一个孩子提出一个稀奇古怪的要求,然后再调皮地问自己的同伴敢不敢这样做,无论是接近怪人拉德利,还是更为重要的为黑人的自主权而奋斗和努力,亦或是让杰姆懂得爱护关心自己的妹妹,让所有的孩子在痛苦和自省中面对成长,接受蜕变。故事中的孩子和他们的家人在故事的结尾也掷地有声的告诉我们答案:我敢!
每一次成长都是黑暗中的一跃
对于成长,比较官方的说法是成长能够让孩子变得更加懂事,能够让孩子的学习成绩得到提高,而我却觉得这些都是成长的表面现象,更为深厚的含义是在成长中发现自己的缺点,正视自己的缺点,改掉自己的缺点,并且要清醒地知道这个世界有善也有恶,有阳光的地方就会有阴影,我们能够去理解和面对这个世界种种的不公。在书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斯库特。在这本书中我能够看到她成长蜕变的轨迹,从刚开始的桀骜不驯到最后的乖巧听话,从刚开始会误解女佣卡波妮,到最后能理解支持卡波妮,她保留了自己身上孩童应具有的幼稚和天真,又学会了女孩子应有的端庄和稳重。而最具代表性的是中间有一个阶段斯科特以说脏话来赢得别人的关注,但是我觉得斯库特有一个好爸爸,能够洞悉她的一切心理,只有阿蒂克斯自己知道,斯库特说脏话只是为了赢得别人的在意和关注,仅此而已,但可悲的是,随着“要把坏习惯扼杀在摇篮里”这句话在中国得到家长的普遍支持,有多少家长在面对孩子的小恶习时是选择打骂,而不是帮助孩子进行成长。孩子的心往往更加脆弱和敏感,他们理解的世界是单纯而无暇的,在很多时候,无论是大人还是孩童,在绝望和迷茫时,他们都是无知的孩童,生活总是大于我们的理解,它会在不经意间给我一个拥抱亦或是无边无际的痛苦。但对于正在慢慢成长的我来说,成长没那么励志,但它绝对痛苦,因为你要知道它将会把以前那个有着诸多缺点的你揉碎再重新塑造。
我只是不甘于屈服
在本书中,唯一让我感觉很难过的是第二次冤案的发生,我能够非常清楚地看到美国当时的种族斗争之激烈,其实在那场官司之前,阿蒂克斯其实心里很清楚,这场官司打不赢,最后造成汤姆的冤死,我不想借此来抨击美国的种族歧视,因为美国还是有那么多为黑人的权利做斗争的白人,而且如今种族歧视在美国也不再如往日一般严重,美国的黑人也不再忍气吞声,而是选择以正确方式为自己讨回公道。我只是很想对受到过不公的所有的公民说:“在强大的力量面前人们往往除了服从别无选择,但是今天你可能失去的是很小的权力,你不抗争,明天你同样会失去更多的权利。更多的时候,我们要想起帕克斯,一位美国的女裁缝,她强烈反抗公车上的种族隔离,因而被警方逮捕,但是她的被捕引起了长达385天的黑人抵制公交车运动,最后,联邦最高法院禁止了公车上的“黑白隔离”,帕克斯被尊为“民权运动之母”,在她的葬礼上,时任美国国务卿的赖斯说:“没有她,我不可能站在这里。”而那场声势浩大的黑人抵制公交车运动的组织者就是杰出的演说家马丁。路德。金,马丁说过《论公民的不服从》是给他启发的一篇文章,如果非要来解释美国的种族歧视,我只想用独立宣言中的一句话来告诉所有对自己不自信,或受到不公平对待却忍气吞声的民众,还有那些自负的土豪:“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让与的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即使很多黑人参与斗争,即使这场斗争影响再大,但没有得到任何政治上的承诺,他们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多久,他们不可能赢得声明,也不知道能不能有结果,所以我想向阿蒂克斯一样为了黑人争取权利的所有美国人民表示致敬。我希望“杀死一只知更鸟”(用法律伤害无辜的人)这样的事件不会再发生。
我希望若干年后,如果有人问我:“你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我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像郝劲松这样回答:“我想要法治赋予我的那个世界。”即使问题在复杂,我们都要尊重法律,相信法律,信仰法律,我们要靠为自己权利所做的斗争里赢得尊重。
导师点评:在这篇习作之前,笔者刚刚看到《中国青年报》官方微博称:“超八成京城中学生认同‘民主太重要’”,我想,如果小作者被列在统计之列,也一定是那五分之四中最坚定的投票者。一名初二的学生就能主动阅读《杀死一只知更鸟》这样以追求社会公义为主旨的经典名著,本来就难能可贵,而当小作者在文末提到马丁。路德。金,提到郝劲松,就更让人精神亢奋了,正是因为你的如斯担当,我们的社会进步才会更有保障,也更有希望。
这篇文章,让人见识了一个有思想有内涵、逻辑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都比较强的小作者。但从本质上来说,这篇书评的小说文本只是作者发表个人见解的一个载体、是一个说理的通道,小作者关注的只是小说的情节和思想,而对文本的语言和叙事风格几乎没有评述,当然没有孰对孰错之分,这也是一种写作书评的方式。
只不过写作书评和写作其他文章一样,都应该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中心,在这一点上,小作者是做到了,但缺陷在于,并没有从习作的标题上面加以体现。再者,书评也必须要注意一个“可读性”的问题,如果用挑剔一点的眼光来看,这篇文章多少是有点干瘪的,也就是说,那种让人一气呵成读下去的有理有据、环环相扣的力量还不是很足,试想一下,如果一篇习作没有那种引人入胜的效果,你的行文观点,又怎么能做到让人诚服、让人接受?刘瑜的《观念的水位》是我很喜欢的一本书,民主和自由的观点在她的笔下娓娓道来、让人信服,或许小作者本身也有在看这本书。另外,如果想从书评的趣味性方面有所提升,还可以看看黄昱宁的《梦见舒伯特的狗》,能做到让人看着书评笑出声来,也足见黄昱宁的写作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