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读师范的时候,老师就跟我们说《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每一位走上教育工作的人必看的经典之作。那时候因为好奇,囫囵吞枣的看了其中的几点,只知道里面的内容很有新异,也不清楚里面写的是什么 ?而今细细的品读这本书,颇有感触。

1、 用一生的时间来思考,来备课。

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区培训班的学员、区教育局视导员都来听课。课上得非常出色。听课的教师们和视导员本来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

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三年来,我一直兢兢业业的工作,尤其是对备课,我一点都不敢马虎,因为我觉得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注重的是人的思维培养,条理性非常的强。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过程,有一个清晰的数学,教师必须有一个既有条理又清晰而完整的数学。每次备课我都是琢磨了又琢磨,生怕其中的哪一点讲忘了,讲丢了,更多的是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致于没有空闲的时间静下来,细细回味学生是怎么学习的。把备课看做一个独立的环节,备好课就觉得事情就好了。看了这个故事后,我对自己的做法感到惭愧!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大师告诉我要——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读书打造教师的专业底气,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对学生来说教科书的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之一粟。发展学生,也要发展教师自身;照亮学生,也要照亮自己。这样才能在自己这个工作岗位上,虽然过的平凡,但也充实,不至于“蜡炬成灰泪始干”。

2、 学习以思为起点,也是后进生学习能力的提高的关键。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经常会抱怨某某的学习成绩如何的不堪入目,教的我们老师发疯了,可他的成绩还是依然如故,甚至有的老师拼了命似的给这帮学生一遍又一遍的讲解,一题又一题的练习,希望从题海战术中给他们以印象,希望他们能从中受到一点点的启发。想想我自己又何尝不是用这种方法的,效果当然比不补课的要强多了,可是,整天把自己搞的愁眉苦脸,疲惫不堪的,还是没达到自己的目标,这一学期补上,终于可以好一点了,但下一学期还是要加大力度去补,为什么会这样的?对于后进生,我们一直以他们的智力水平不够好才学不好数学为理由,一次又一次的帮他们讲解,但我忽视了他们学习能力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有一个他教了5年的学生叫费佳。费佳遇到的最大障碍是算术应用题和乘法表。在学习这些知识时。费佳简直是来不及记住应用题的条件,在他的意识里,来不及形成关于作为条件的依据的那些事物和现象的表象:当他的思想刚刚要转向另一件事物的时候,却又忘记了前一件事物。苏霍姆林斯基给这些孩子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习题集里约有200道应用题,每一道题就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它们的绝大多数并不需要进行算术运算;解答这种习题首先要求动脑筋思考。我从《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里摘出了两道习题。?

1.有三个牧羊人,由于天气炎热而疲倦了,他们在一棵树底下躺下休息,接着就睡着了。调皮的放牧助手用橡树枝烧成的炭灰,把睡熟的人的额头上都涂上了黑。三个人醒来后,都哈哈大笑,每一个人都以为另外两个人是在互相嘲笑的。突然,有一个牧羊人停住不笑了,他猜到了自己的额头也被涂黑了。他是怎么想出来的??

2.古时候,在辽阔的乌克兰草原上,有两个相距不远的村庄——一个叫“真话村”,另一个叫“假话村”。“真话村”的居民都说真话,而“假话村”的居民总是说假话。假若我们当中有谁突然来到这两个古代村庄中的一个村庄,只允许向第一个碰到的当地居民提一个问题,打听自己来到的是哪个村庄,那么这个问题应该怎样提法?

起初,费佳只是简单地读读这些习题,就像读关于鸟兽、昆虫、植物的有趣的故事一样。过了不久,费佳就明白了:这些故事就是习题。这孩子对其中一道最简单的习题思考起来,并且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帮助下解答出来了。这让费佳感到解题原来是这么普通的事,久而久之,费佳就学会了思考,学会了解题。

有时候我在想我对学生已经是仁至义尽了,我做到了别人都无法给予的关怀和帮助,看了这块内容后,我才明白任何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能力,培养思考能力是学会学习的前提。只不过,后进生的思考能力是隐藏着的,需要教师去发觉。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我想这就是教学的艺术,我虽有对教学的热忱,但缺少了艺术。

3、 思考以掌握基础知识为基础,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关于教师传授知识有这么一段话:小学教师们!你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构筑一个牢固的知识的地基。这个地基要这样牢固,使得接你们的班级的教师不必再为地基而操心。譬如你正准备教一年级。那就请你看看四年级的教学大纲——首先看语文和数学教学大纲,也要看看五年级的数学教学大纲。请你看看阅读课本里有关历史、自然、地理的教材,再看看四年级的这些学科的教学大纲。请你把这些东西放在一起比较一下。请你想一想,要使学生以后的四年级和五年级顺利地学习,那么他在三年级时应当知道些什么?

看了这段话,回想自己现任教的班级,我感到很欣慰,我的学生他们的基础知识一般来说都是比较扎实的。我也反复的跟他们说:学习就像盖房子一样,地基打的越扎实,才可以一层一层的往上盖,只有我们现在把知识打扎实了,往后的学习才会像盖房子一样越盖越高,越来越好!再把学生分分类,好的学生和一般的学生,除了某些确实是智力上的因素,好学生一般都是会思考的小朋友,而其他的相对来说思考的成分也越来越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今天,我总算是明白了:会思考的基本是基础知识掌握的比较好的小朋友,基础知识掌握的好的小朋友一般都能独立的思考,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就必须让学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但非常遗憾的是我没有做到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把“地基”的基础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达到牢记终生的程度。看了这句话后,我有一种感觉,我所打下的地基,时不时的出现了裂缝,所以我的学生还是在思考的边沿打转。

书中一直在强调地基的基础知识,新课改的数学一直强调计算的时候要算法多样化,强调要用多种方法去计算,只要孩子们自己想的,那都是好方法,去听一节公开课的时候,老师上的很精彩,学生也很出猜,能用多种方法去思考某一个问题。比如:在上“9加几”一课时,学生的方法很多,有用接着数的,有一个一个数的,有凑十法的……,教师只是一味的说:“好,有自己的想法”。我想对于已经掌握的小朋友,他们确实是懂的,但对于能力稍微弱一点的小朋友,他有可能就被搞的稀里糊涂的,这些方法都可以,到底我要掌握哪种方法呢?就像我们站在书生小学,要去太阳城,假如,我们去问路,人家告诉我们说,可以往左走,也可以往右走,还可以……。我们也许还不清楚,我们到底怎么走?所以想想,我们的算法多样化,对能力稍微弱的学生来说,那样的教法是最不切实际的。

虽然只读了这么一点点,也只写下这么一点点,但从这么一点点中,我收获了很多,我会把它用在自己的教学中的,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