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甲申三百年祭》有感

一年容易,又见寒鸦绕枯枝。从去年岁末的“八项规定”到今年出台的反对“四风”,结合当下正在如火如荼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难看出贯穿着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始终如一的强烈忧患意识和清正廉洁的执政作风,正在开启一代新风尚。

近日,又重读了一遍当年延安整风运动时的名篇——《甲申三百年祭》。1944年,郭沫若先生在重庆的《新华日报》上发表此文,作为明朝灭亡第三百周年的纪念。全文大致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说明明朝末年,政治腐败,灾荒严重,崇祯昏聩,结果引起民变,弄出亡国之祸。第二部分叙述李自成起义队伍由小到大,终致推翻明朝统治,占领北京。其中特别详细考证了知识分子李岩的经历及其重要作用。第三部分说明李自成占领北京之后,不听李岩的主张,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忽略敌人,不讲政策,有些首领生活腐化,发生宗派斗争,最后终于失败。

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坚决反对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风”,以身作则带领群众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是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应有之义。在这样一个时间段,重温此文有着特殊而重要的现实意义。

《甲申三百年祭》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分析明末历史巨变,在突出表明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关键时刻所起的决定作用的同时,也深刻地分析了李自成所率的农民军腐化堕落而迅速失败的原因。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李自成的失败、明王朝的失败,归根到底在于失掉了民心。其民心所向时,明王朝“剿贼”的数十万甲兵土崩瓦解。而一旦脱离群众了,松弛军纪了,则民心大失、众叛亲离,最终造成了江山让于异族的巨大历史悲剧。绵延两千余年的封建历史,朝代更替,“你方唱罢我登场”,尚没有哪一个朝代真正跳出皇朝更替周期律。纵有明君贤臣,也无法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窠臼。盛衰之变在明君贤臣之后反复上演,这其中治乱兴衰的警示足够深刻:没有制度性的群众路线方针政策,没有良好的群众路线工作作风、方法,没有身体力行的群众路线工作机制,就会重蹈胜利时脱离群众的覆辙。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李自成们”的悲剧,应时时刻刻让今天各级党政干部惕厉奋发和警醒。

与李自成、刘宗敏、牛金星之流的私心膨胀相比,李岩在革命成功后能够摒弃私心、居安思危。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言,假使李自成能够从善如流,中国的历史就会从此改写。反观李岩,其个人悲剧既是时代的局限也是“劣币驱除良币”的困境的现实写照。

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但是,在和平建设年代,随着大批党员逐渐担任了各级党政领导职务,手中掌握了调动人、财、物的权力,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党的地位和执政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使得一些党员干部对密切联系群众重要性的意识逐渐淡化,“四风”滋生蔓延,还有一些党员干部借市场经济改革浪潮行以权谋私之实。

“公者千古,私者一时”。领导干部一心为公,必然目光长远、大刀阔斧、无私无畏,始终保持清真廉洁本色,能够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奋发有为;倘若私心作祟,必然导致目光短浅、只顾私利、裹足不前,迅速腐化变质,成为贪官污吏之流。

弹指间,沧海桑田,三百七十年前的甲申之变尚警钟长鸣:各级领导干部唯有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始终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从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