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时的记忆

我少时最快乐的地方是在乡下,田园风光里尽是我的回忆。但有一个人在这美丽的地方辛勤耕作,那个人就是我的外婆。

比起外婆,我更喜欢跟奶奶在一起。奶奶烧得一手好菜,说话温和,能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所以我在奶奶家里,吃得开心,穿得舒服,玩得也很尽兴,因为奶奶有“十八般武艺”,无论是捉小鱼,挖田螺,还是抓知了,摘水果,奶奶都是样样精通。

而外婆就不一样了。我记事起的第一次去外婆家是让我又喜又惊的。喜的是,这里的农田比奶奶家的更大,到处可见猫狗鸡鸭,路边有那么多我不知道的野花,漂亮极了。但惊的是,因为外婆家散养着很多鸡鸭,所以场地上全是鸡屎鸭屎,走路还要拣地方。当我正注意着脚下的路时,只听得一句洪亮的话:“阿是我们家雨慧来了?”我怔住了。刚才还在悠闲地散步的鸡们一下跳了起来,鸭子也“嘎嘎”乱叫,拼命地跑到河边。这时妈妈对我说:“快叫外婆。”我喊了她一声“外婆”,她应声后又哇哩哇哩地讲了些什么,我听不懂。

走近客厅后,我感受到了这栋房子的阴寒,也闻到了一些很清冷的怪味。但看到桌上有好吃的,我也不在意了。入座后,我们吃饭。也忘了吃了什么,只觉得菜冷掉了,有的干巴巴的,还有的特别咸。我的胃口萎缩了,那饭也烧得有点硬。现在想来食堂的饭都没有这顿难吃。外婆看我不吃,特意夹菜给我,又亮出一嗓子:“多吃点,外婆亲自做的。”我又怔住了,但抬头看见大人们很泰然自若地吃着饭,我还是挑口味正常一点的菜勉强吃了。

匆匆吃完饭,我去二楼找好玩的,却发现了一间“鬼屋”。纱门破旧,无法遮挡屋内的冷气。我轻轻一碰门就“吱呀”地开了。里面堆了很多东西,都用布罩着。布上一层灰,我还没掀开就尘土飞扬。越走到里面就越冷,还有几面勉强能看出是镜子的破镜子。这时门又“吱呀”一声,我吓得急忙冲出房间,冲到楼下。

从那时起我就不喜欢外婆,她嗓门大,做饭难吃,也不会打理。若不是还有那田园,我想我再也不会去那儿了。

这种讨厌在我读书后变本加厉了。爷爷奶奶总会给我鼓鼓的压岁钱奖励我的好成绩,可外婆却从不多给。自从学了《姥姥的剪纸》后,我就更为自己有一个没有任何优点和特长的外婆而又恼又恨。

后来,我从妈妈口中听到了外婆的故事。外婆的皮肤那样黑是因为外婆年轻时整天在田里干农活,这也形成了她手上又厚又硬的老茧。那时外婆家没有多少钱,只能耕作些粮食赚钱。外婆拼命种地赚钱,很少能顾上家里的事。现在闲下来了,自然也不擅长家务,做饭难吃也很正常,而菜咸只是她的口味。外婆嗓门大,说什么都像在吵架也是年轻时被迫的。好不容易种出的瓜果蔬菜当然要卖个好价钱啰,外婆在讨价还价中养成了这种习惯。因为年轻时外婆节衣缩食,所以现在有钱了却依然很节俭。外婆为了生计放弃了很多,导致现在有很多不足,而我却在这种错误的观念里逗留了这么久。

现在,我觉得,外婆说话没那么难听了,外婆做的饭菜也没那么难吃了,田园风光因外婆而更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