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观后感
9月3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要说其中的亮点,笔者认为首次安排将军领队受阅就是其中之一。据报道,50多名将军领队平均年龄53岁,最大的58岁。如此级别,如此年龄仍能不辞辛苦参加阅兵训练,代表中国向世界展现我军风采,受人尊敬,令人敬佩。
服从是军人的天职。
“阅兵是个新考验,但党中央、习主席一声令下坚决不含糊!作为军长,自己理应站排头、打头阵!”时年56岁的张海青在听闻将军领队后第一时间报名参加,虽然接近花甲之年,他在训练场上一趟趟来回正步行进却一点都不落后。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如今的和平年代,只要是党和中央需要的,就是他们应该执行的,只有高度服从的军队才能保证勇往直前,无坚不摧。在阅兵队伍中,每位将军都将自己视为普通士兵的一员,与官兵同呼吸同训练同吃苦,这样才确保了阅兵队伍的整齐归一。而将军们更起到了“排头兵”作用,不但要做,而且要做到更好,高标准、严要求是对他们自身的考验,也是给十八九岁的受阅战士最大的鼓舞。
荣誉是肩上的责任。
“那时候走错一步没人认识你,现在不行,因为你是将军领队,某种意义上代表着我军领导干部的形象。”第31集团军副军长洪江强少将曾参加过国庆35周年阅兵,时隔30多年再次受阅,他激动之余更深感责任重大。这一次的阅兵,世界瞩目,在整齐的方队中一点小小的失误也会被无情的扑捉,这就要求所有受阅的将军和战士更要严格要求,每步的距离,两人的间隔都是经过了仔细的测算。虽然身为将军,却与普通战士无异,出不得一点差错,开不的一点小差。荣誉与责任同在。作为首次受阅的将军之一,这是无上的光荣,作为平均年龄53岁的军人,无论反应速度、灵敏程度还是体力都不可与年轻人相提并论,所以更需要他们加强训练,以数倍于年轻战士的努力要求自己,这样才能确保9月3日在世界面前展现出最好的一面。
拼搏是永不停歇的脚步。
“再有两年就退休了,能够参加阅兵,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将是我军旅生涯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刘卫星是受阅将军中最年老的一位,也是唯一的博士,这次的阅兵训练,他几乎是零基础、零起点。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不拖方队后退,他白天集训,晚上睡觉前仍自己扶墙反复练习,以超乎寻常人的毅力和坚持在最短的时间内追上方队进度,以58岁的高龄完成阅兵任务。只要拥有坚定的信心、决不放弃的信念以及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就没有完成不了任务,就没有挑战不了的自己。阅兵如此,工作生活亦是如此,刘卫星将军始终如一的大步向前,完成党和国家交代的一项又一项任务,向我们展现着当代军人的风采。
我们要向将军们学习,学习他们为党和国家奋斗拼搏一辈子,保家卫国,才换的我们如今的安宁平和;学习他们孜孜不倦,以近花甲之龄仍刻苦训练为国增光添彩;学习他们与士兵同标准同训练同受阅,身体力行践行群众路线。“将军在本质上也是一个兵”,虽然身为将军,却时时以兵自居,不狂不傲,踏踏实实履行一个兵的职责,这不单单是部队所有士兵学习的典范,也是地方所有党政干部应该学习的楷模。
不管是将军,还是兵,他们永远是当今最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