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赤壁》有感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怀着好奇的心观看了吴宇森导演的《赤壁》历史战争电影。
电影从东汉末年的三国时代新野之战拉开了帷幕:刘备与曹操在长板坡交战,兵力不足而后撤时,两位夫人却围困在了村子里,赵云一人单枪匹马深入险境救出了阿斗。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发动了赤壁大战。诸葛亮观天文识天象,得知今晚丑时转变风向,他们便抓紧制造火弹,而小乔则是孤身一人深入曹营,与曹操谈判,为周瑜争取拖延时间。而赤壁之战那天正好也是元宵节,大战即将开始之际,将领们和士兵们都吃下了一碗元宵,把写给家人的家书都撒向无际的江边……大战开始,黄盖率先领着五艘火船撞击曹军的船阵,随后刘备带领着他的两万兵马直击曹营后方,其次孙权周瑜横渡长江攻击曹营大门,双方死伤惨重。最终赤壁大战以孙刘联盟胜利而告终。
这部电影最让我过目不忘的是周瑜和诸葛亮的关系,在罗贯中的笔下,他们总是针锋相对,你诬我陷的,更不要谈什么友谊;而在《赤壁》中,我只看到了他们的惺惺相惜,彼此之间的关怀和友谊。这让我大为眼前一亮。而演员们的表演也是精彩到位:梁朝伟在剧中所饰演的周瑜英勇神武、有胆识而又聪明过人;金城武所诠释的诸葛亮风趣诙谐、聪明绝顶。
但小乔在战后落下的那滴泪,却又让我反思:电影中那么多在战场上牺牲的士兵们,血流成河,我们不要战争,我们需要的是和平!让我们一起来维护世界,维护和平吧!
【电影《赤壁》观后感】
今天去看了吴宇森的最新作品——赤壁,本不喜欢什么所谓的国产大片,大概是让黄金甲之流害的吧,今天也是没抱什么希望,可能同去的人比影片对我来说更有吸引力吧,开玩笑啦,看到这都不许吃醋。
就和事先宣传的一样,这是一部十足的男人戏。
先拿它的演员来说,张丰毅的曹操最先登场,拉开了三国鼎立的序幕。张的眼神凶狠狡诈,很符合大众心目中一贯的枭雄形象,还算出色的扮演了这个角色,不愧一个老牌演技派。接下来出场的是金城武演的诸葛亮,本来就很喜欢粱朝伟和金城武,喜欢他们的眼神,喜欢他们深沉的男人魅力,可说句实话开头金城武的演技实在差强人意,让我真是为他捏了一把汗,生怕他和林志玲小姐做伴,成为赤壁中的男花瓶,直到故事发展到后来,刘备孙权联手后,他和梁朝伟一段又一段的对手戏时,一个运筹帷幄绝顶聪明的诸葛孔明才映入我的眼帘。我觉得金城武早晚有一天会和梁朝伟一样,成为名副其实的影帝。接下来的刘备让严重过气的尤勇来演,其实是一招很高的棋,尤勇想当初也曾很辉煌过,扮演过很大气的角色,但现在实在是严重的过气,猛一看他出场,还真是象刘备,本应是个大气的人物,但实则没什么真本事,一副窝窝囊囊的样子。再说胡军扮演的赵云,一副铁铮铮的硬汉形象还是很讨巧,虽然少了想象中的骑着白马的飘逸英俊,但还是很让人喜欢的。当时就在想,如果李亚鹏先生肯掏钱赞助赤壁以换来扮演这个角色,是不是又会招来骂声一片呢?胡军能演好这个角色还是有自己独特的气质和演技的。接下来的粱朝伟扮演的周喻就无须多讲了,因为说了也是废话白说,因为粱朝伟就是一个演什么成什么的人。后面的关羽张飞鲁肃孙权等就是一个个脸谱似的人物了,关羽耍的大刀,张飞的暴脾气和震天的吼声等等。
再来说说赤壁中的女人角色的扮演者,都是一个以前风格的延续。赵薇的孙尚香延续了她的小燕子风格,一个调皮的假小子。林志玲延续了她的广告风格,我的脑海一会儿蹦出的是潘婷洗发水,一会儿又是玉兰油沐浴乳,因为都是头发脸蛋和身体的展示,毫无演技可言。
赤壁电影中的大场面戏的确挺好看的,一些排兵布阵的场面和打斗场面很吸引人,很有看头。不过有些电脑特技的画面难免制作的太过粗糙。
在看赤壁过程中,有些台词难免使人笑场,比如多吃一点吧,此次东吴之行,路途遥远(刘备举着碗米饭递给诸葛亮)。这匹马出生在荆楚,就该有个荆楚的名字,我们叫它萌萌好么(周瑜搂着小乔温柔的说)?编了(草鞋)很多年,习惯了(刘备一副业务熟练的样子)。现在好好读书,以后就有饭吃(关羽教小孩子读诗经时说的)。欲望使人年轻(曹操)。还有什么平安是福之类的软广告语,真是让人哭笑不得,我当时真担心孙权嘴里会蹦出一句我的地盘我做主。
最后说说赤壁的床上戏,是周喻和小乔的,个人认为比色戒己删节版好看,出色,因为台湾第一美女的身材不是吹嘘出来的,的确诱人。
总体来说还过得去啦,有兴趣的朋友不防去看看。
【电影《赤壁》观后感】
前天晚上去看了看《赤壁》,基本的感想是很好玩,不管是台词,还是情节,都有不少有趣之处,下面谨就所记得的部分,列举一二:
1、影片开头是曹操南征,赵云救阿斗,没有提到这是长阪坡,后面交代说,这是新野撤退。在历史上,刘备率领的是襄阳十万多百姓撤退,因为行走缓慢,在当阳被曹操五千骑兵追上,一万多士卒被骑兵打垮,不得不抛弃十多万百姓,率领几十骑向汉津逃窜。幸得关羽船队在汉水接应,才拣得一条性命。长阪坡一役,刘备损失惨重,不但一万多步骑血本无归,数千辆辎重完全见获,连自己的两个女儿都死在乱军中,如此惨烈的情节,电影中毫无表现,实在可惜。影片中说刘备竟然率领十多万百姓安全撤离,让人大跌眼镜。
2、曹操和周瑜在赤壁相持,竟然派步骑绕到周瑜后面去跟他打陆地战,这情节有些不可思议。赤壁两岸交通应当不便,如果是平原广隰,能绕过去打陆地战,曹操早该想到。以曹兵陆地战军力之强,周瑜的数万水兵,转瞬就会被击溃,还打什么水战?如果曹兵在赤壁和周瑜遭遇,他完全可以派一支船队上溯,在远一点的地方渡江,从陆地夹攻周瑜,而历史上曹操竟然没这么做,说明陆上攻击周瑜军队后背完全不可能。古代交通不便,很难绕攻,往往一城就可以堵住军队去路,要前进,非攻拔此城不可。
3、此场陆战,在电影中虚构一个八卦阵也不大现实,那种盾牌形成的阵势,不过一人高,很容易被骑兵马蹄冲散,又不是土垣石墙,哪有分割包围敌兵的功效?曹兵的士卒手持圆盾,还搞个鱼鳞阵,大概是模仿罗马步兵,中国历史上似乎没有出现过圆盾,况且罗马鱼鳞阵非常坚固,几匹马拉起一条绳子,绳子上串几条狼牙棒似的东西就想摧毁鱼鳞阵,似乎也有点小儿科。
4、诸葛亮去东吴劝降,鲁肃竟然说周郎此刻就在赤壁练兵。要知道赤壁是当时孙刘联兵沿长江上溯时,和曹兵偶然相遇的地方,周郎怎么可能预先在赤壁练兵呢?电影画面转瞬又切换到诸葛亮在周瑜兵营的画面,好像赤壁就在吴都城附近,也有点不大合理。
5、关羽、张飞、赵云的打法,有点像武侠电影,一个人撞倒几十个士卒,除非超人。连周瑜在中箭后,也拔掉胸前的羽箭,飞越而起,将箭插入对方大将的脖子,穿颈而过,似乎和历史战争片有点不大谐调。而且,当时骑兵已经很发达,董卓和吕布都以骑射闻名,关羽也是策骑在乱军之中斩颜良,为什么电影里的几个主将都喜欢下马徒战呢?况且周瑜以主将之尊,贸然上阵,未免冒险了些罢?
6、诸葛亮给小马接生,周瑜说要给小马取个荆楚风格的名字,小乔说,就叫萌萌罢。萌萌和荆楚有什么关系?小乔写字平安,说取为周郎儿子的名字,也有点傻,平安这样的名字也太现代了,汉末的人绝不可能取这种浑名。赵薇被称为郡主,那时候哪有郡主这种称呼?郡主的称呼最早起于唐代,还是用来指皇太子的女儿。
7、赵薇竟然会点穴这种功夫,大大加深了这部电影的武侠片属性。本来这情节放在一般电影中也似乎无所谓,但在《赤壁》这种双方甲士弩箭对射如雨的军事片中,突然蹦出一个会点穴的女人上窜下跳,无论如何不能不让人觉得滑稽,这使得影片的性质无所归属。
8、两军对峙的地方,完全不像长江。曹兵的船队竟然不是沿江岸横着一条线的排开,而是竖着形成纵深的列队,列队后才是陆地,试问哪有这么宽的江面?
9、关羽教孩子念《诗经》,似乎也不可能。汉代儒学发达,《诗经》有专门的博士讲授,关羽未必懂。当时蒙童课本主要是《论语》和《孝经》,以及《急就篇》之类,不会用《诗经》讲授。汉简中士兵习字简多是《急就篇》、诏书和算术书,似乎无五经。
10、张飞在大纸上练字,当时纸张制造并不发达,官府公文也大多用竹简,电影中曹操给孙权的信都是竹简(似乎过于节省),而张飞这个穷军官竟然用纸练字,未免过于奢侈。
11、回光阵完全瞎扯,刘备哪有这么多财力去打制这样的盾牌;就算有,哪有那么多时间去把它磨得像铜镜一样光;就算能磨光,哪能计算阳光角度计算得那么好,反射阳光,让对方骑兵受惊?
12、周瑜为了训练孙权胆量,让孙权一个人打老虎,而且不允许随从帮助,这无异于谋杀,任何君主都会认为这是谋反,有点胡编乱造。
再就是台词问题,半文半白,颇为失败,就不用说了。从此片上集看,整部电影暂时还没看到有灵魂,它想说什么呢,歌颂刘关张的兄弟情,抨击曹操的残暴,叙述孙权的成长,赞扬周瑜的雄姿英发?似乎都不是,总之有点乱。另外,赤壁之战发生在冬天,江上寒冷刺骨,这种气候对战争的影响也没有表现。当然这无关紧要,但至少显得不够精致。
当然,此片也有亮点,比如曹操船队蔽江而下的时候,虽然做的特技不是很好,但也颇具震撼力。曹操在船上吟诵:“驾九龙九合诸侯”的时候,镜头迅速拉远,俯拍船队全景,也很不错。影片中的服饰也还行,前额发两边中分,皆是西汉式,士兵纱帽也是西汉式,看阳陵俑便知,惟无赤帻。有的士卒护颈甲胄,一如徐州狮子山汉楚王墓出土弩兵,也是西汉式。小乔穿的衣服则为战国楚式,花纹都是江陵马山楚墓出土直裾衣的凤鸟花纹,和东汉末年的服饰只怕有所区别,不过这个关系倒不是很大。东汉陶俑出土不如西汉那么多,画像砖发式不清晰,袭用西汉乃至战国也是可以的。曹操给孙权的信,写在竹简上的字体,和出土汉简很相似;小乔和张飞的字如同东汉碑刻,这些都是不错的细节。
【赤壁的观后感】
终于看了赤壁这部影片,说实话,在看电影前我先看的是影评,这是我看片的习惯。赤壁这部片有意思,没出来前已被炒得沸沸扬扬的了,到了正式上映,又是置疑声一片;其实,我倒是满推荐这部影片的,至少我国现在的导演拍不出这么细腻的东西,他们根本就不敢也不能拍出这种三国,因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三国是严肃的,如同穿上了近代欧洲小姐们带鲸骨的裙子般走一步都得非常小心,否则便失掉了贵族小姐优雅的淑女形象。
赤壁一片从上映到现在被无数人口诛笔伐,似乎不这样做就不能显示自己的历史功底有多强,不这样狠狠的贬一番赤壁就不能显示出自己有多么的正统,有多么的尊重历史;但是,请别太兴奋了,这只是一部电影,就算把它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也证明不了这只脚的主人就是真正的历史学家,能够代表真实的历史。
现在让我们来仔细回想一下,赤壁里面究竟演了些什么?首先里面人物的选择,每个导演都有自己心目中的人选,况且也没人见过那些英雄们的真正相貌,所以只能看导演自己的看法了,反正除了小乔,其他人还都过得去,这里就不必细说了。咱们这里只关心那些被人嘲笑的细节。就拿诸葛亮为马接生这一细节来说,难道诸葛亮就不能为马接生?他被刘备请作军师前可是下过乡进行过社会劳动的知识份子,并不是那些关在家里研究学问的人。还有就是关二爷教书的镜头,这些充满人情味的镜头让我们看到了刘备军的亲民形象。难道英雄只能板着一张扑克脸,一天到晚言必理想,事必大事,每一秒钟都心系天下黎民苍生吗?这也太不现实了吧,吴导用这些平民化的东西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加真实的三国,对于影片来说也起到了调节的作用,我们不是都笑了吗?笑过了马上又义正严词的板着脸批评,电影不是这样看的;再说,用轻松的方式表现历史难道不比板着脸更好?况且这只是部历史电影,并不是真正的历史,每个人对于历史都会有自己的一种看法,难道非得要统一了才能算是正统?没这么夸张吧,多样性的历史观才完整了整个历史研究体系,单一性反而会阻碍人们对于历史的热情和认识。至于说到对青少年历史观的影响,在这里请各位道学家们放心,谁也不会把一部电影当真,别以为其它人都很傻很天真。
其次,对细节的关注是我看这部影片最大的感受,想想最后的那个八卦阵吧,吴导就是想到如果就这么摆个阵没人会自动进去的,所以才采用了马尾拖树的战术,这样更符合真实情况;再有就是描写的魏军战斗力,没有如往常的电影套路,一被围上就惊慌失措,束手就擒或是如无头苍蝇般的乱窜,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更为真实的场景。被围住的魏军虽然惊慌了一阵但很快便冷静了下来,反抗、结阵、冲杀突围,这才象一只受过高度军事训练的军队该做的事,且电影里魏军的战斗力也是令人震憾的,演员的表演力也可圈可点,其拼杀的激烈程度一点也看不出是在拍电影,完全表现出了魏军彪悍的气质,相信不论是谁面对十几万这样的军队也不会轻松的(以往的三国看了过后只是觉得人多,但并不觉得打赢有多困难)。片中站在指挥台上金诚武所饰演的诸葛亮皱眉的细节,也恰到好处的反映了一名统帅在两军对垒时对于局面发展的焦虑程度(别以为战争是轻松的事,细节的表现比用语言说十遍都有用)。
再次,对于战争的惨烈也表现得不错,没有以往看见的缴枪不杀与活捉敌军,当魏军的骑兵们被联军用套索一个个套下马后,我们看见的是什么?如果是以往,肯定会出现是活捉的镜头以表示正义方是仁者,不会对没反抗能力的人下手,不然就和反派一样了,就不能站在道德的正面讲一些大道理;但是赤壁却违反了这一现像,只见被拉下马的魏军全都遭到了无情的屠杀,没有怜悯,有的只是对侵略者的无尽怒火与恨意,最后放人的镜头别以为是仁慈的表现,只是因为这样做可以打击敌方士气,尤其是己方军队比对方少的时候。(所以古代战争中屠杀一般都会放掉一批人)
最后,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大家多些包容,好的电影要靠好的环境来支持,赤壁的出现对于当今的国产电影是一个新的思维方式,虽然里面还有些不足的地方,但没有一部影片是完美的,如果我们见一部影片骂一部影片,那么到最后能看的、能拍的将越来越少,这应该也不是大家想看到的吧。想一想在骂声中长大的孩子与在鼓励中长大的孩子谁能更有创造力活得更精彩?
非常期待赤壁的下部,相信吴宇森导演一定能带给大家更多的惊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