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天上见观后感

最质朴的最简约的反而是最动人的。这是我看完《我们天上见》以后的最大感受。作为影视界里的著名演员、导演圈里的新锐电影导演,蒋雯丽的这次作业做得相当漂亮。《我们天上见》尽管名字上听上去不那么商业,如果把它和《越光宝盒》、《未来警察》等片子放到一块儿,恐怕鲜有人会冲着名字去看《我们天上见》,但无论如何,都无法抹煞《我们天上见》的优秀。

就电影而言,很多导演不会拍电影,其实也不能说不会,而是包袱太重,既要考虑票房,又要考虑出品方安插的一些主演,还要照顾一些大牌艺人的情绪,关键演员走穴的现象十分严重,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钻研角色,有的导演甚至刻意地在某些情节中插入某些笑点、哭点,演员的眼药水流得到处都是,把观众当弱智一样去看待,观众根本没啥反应,甚至感觉莫名其妙,当然也有一些导演甚至要去为影片的宣传推广鞠躬尽瘁。单就《我们天上见》来说,就简单了许多。蒋雯丽通过这样一部电影向我们讲述了一段隔辈人之间的亲情故事。片中没有大明星,没有抢眼刺激的镜头,能够打动人的惟有真情。

《我们天上见》在四月二号全国公映,曾在去年的釜山电影节上获得“最受观众喜爱电影大奖”。该片是一部蒋雯丽半自传电影,片中的小兰正是蒋雯丽童年的化身,很多情节都来源于她幼年时和姥爷在一起度过的难忘时光,据蒋雯丽自己说大约有70%的故事来自她的亲身经历。姥爷去世后,蒋雯丽一直想做点什么来怀念他,剧本酝酿了很多年,真正执笔写花了四年时间,该片选在清明节档期公映,也是蒋雯丽对姥爷的怀念,送给老人家的一份礼物。

影片中讲述的是文革还没有结束,父母被下放到新疆,在她的成长中,没有父母的身影,和姥爷相依为命。姥爷不仅教大了小兰,还教给孩子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影片中姥爷因为小兰的撒谎,外公拿出戒尺打孩子,这种传统中国的私塾的方式,到后来姥爷年纪大了,生活不能自理,小兰哄着姥爷吃饭,老人跟孩子一样不肯吃饭时,小兰拿出了小时候姥爷打过自己的戒尺,姥爷乖乖地吃下了饭。正对照了中国的那句话“打是亲,骂是爱”,祖孙俩相依为命的生活细节,点点滴滴透露着温馨。影片透露出女导演细心的不止是这一把戒尺,还有姥爷精心设计的书信,两只从新疆带来的哈密瓜,姥爷亲手做的简易单扛,以及那一条求邻居为小兰做的月经带。细微的生活细节,表现出的是姥爷博大的爱。

影片中饰演姥爷的是八十岁高龄的朱旭,这部片子也是朱旭老先生的封镜之作,朱老先演得太好了,他才是货真价值的、当之无愧的影帝!电影前半部分主要是姥爷照顾年幼的小外孙女。姥爷喜欢兰花,得知朱总司令也喜欢兰花,姥爷更加精心照顾兰花,老人有一个愿望,希望朱总司令看到自己的兰花能够喜欢,从而让小兰的父母回到身边。可爱的小兰把那个年代特有的营养品“麦乳精”“让给”兰花喝,影片中很多小童趣给电影营造了轻松的气氛。

影片黑色的氛围是从邻居阿姐的去逝,喝了麦乳精兰花也死,此时又传来朱总司令离世,姥爷的精神低落,丧失了活力,不久便中风瘫倒了下来。生活的重担压在小兰的身上,小兰精心的照顾姥爷,凄凉的生活中好在有姥爷身边朋友的照应。姥爷死得很安详,生离死别,却没有抱头痛苦,小兰在雨中等待装姥爷的灵车,却于灵车擦肩而过,没能接到灵车的遗憾和姥爷去逝的悲伤,小兰的无助,注定是她一生的遗憾。

影片中大部分场景是描写下雨的,《我们天上见》全片一共有一百多场雨戏,蒋雯丽后来也讲,自己虽然北漂了二十多年了,但骨子里还是一个南方女人,对童年家乡的记忆就是下雨。有评论说《我们天上见》有《孔雀》的影子,全片看下来,你会发现,这是一部很有蒋雯丽特色的真情电影。但这样的真情电影在影院的商业夹击中也是一次冒险。不能不说是一种“杯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