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谷》观后感

西藏,一个被神秘笼罩的地方。也许每个人都会有这样一个心愿:去趟西藏,猎奇也好,朝拜也好,充满野心的征服也好。古往今来,人类文明日新月异,但西藏的魅力不减一分。

电影《红河谷》早有耳闻,今天终于有幸观影,震撼不小。

由于自然环境的局限,西藏相比中原更像一个封闭的盒子,盒子里的人们纯真、质朴,过着祥和美满的生活。他们没有太多生产工具,他们甚至用不着生产,所需生活物资多倚仗政府提供。但他们有自己的信仰,祖祖辈辈恪守那些族规,他们坚信他们生活的雪山是“圣山”,也会因为不虔诚的人而动怒发生雪崩,他们相信美妙的爱情由女神赐予…人和人之间几乎没有竞争关系,除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外也几乎没有生存压力,他们和自然那么和谐的融为一体,而这种和谐的生活,却是我们向往而无福享受的。

相信不论谁看到这种生活方式都会羡慕甚至感动,但除了这些,它还容易激起某些人掠夺,破坏的念头,这些人,恰恰是哪些自诩为拥有先进文明的人。

自负的西方人,掌握了造船和航海技术,远渡重洋,不是为了交流文化、技术,却是来侵略、征服!可笑的西方人,发明了枪炮,却把枪炮对准了最善良无辜的人们!

我们不禁要问,所谓先进文明,先进在哪里?

当敌人的枪炮已上膛对准你,你还在摩擦迟钝的打火石,一静一动,当我们骑着马,满怀激愤,策马冲去,他们只是淡淡笑着,只待我们逼近,枪炮齐发,一动一静。他们是静的,胸有成竹,我们是动的,义愤填膺。有怒气,有怒气又如何?怒气能抵挡子弹吗?而子弹是无敌的,是达成一切愿望的先行要件,自1840年来,无数的胜利证明了这一点,而西藏,虽神秘,又有什么不同?先进文明在冷笑。

可是,他们想错了,大错特错了。枪炮能战胜一战一役却无法摧毁一个民族,子弹可以穿透人的胸膛却无法泯灭一种精神。历史告诉我们:提防那些没什么可输的人,因为下一次,他会用自己的性命来战斗。试想,还有比这个更可怕的吗?

我忘不了那一幕,年轻的英国人琼斯和嘎嘎的对峙:一把枪和一个不惧的眼神,一种纯真和一种强悍,不,是佯装的强悍。最后,他放下了手枪。

琼斯是影片的悲剧人物,他内心的矛盾挣扎所有观影者都有目共睹,他两次踏上这块土地,不过是以绝然不同的两种身份:之前是猎奇,轻松,愉快,没有负担,现在却是以征服者的身份,背负着日不落帝国艰巨的使命,之前还是国外友人,现在改头换面成了民族敌人,之前抱着友好交往的态度而来,现在却在爱国主义和正义之间无助徘徊,悲惨的是,他面对的是同一批人。

的确,他是可怜的,他的内心被两股同样强大的激流冲撞,无论倒向哪边,都会遭到历史最严苛的责骂!此时先进和落后能解决他的困惑吗?想必若是换做你我中的任何一人也会像他一样痛苦万分吧。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高中时学过的一篇文言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其中孔子问他的学生:如果你们面前坐着一位能理解你们的人,请你们谈谈自己的理想,你们会说什么呢?我深切的记得曾皙的回答“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何谓先进,何谓落后,若人人心里都存在一种平等,存在这种淡然,那无论是先进还是落后,似乎都无存在的意义了。

【《红河谷》观后感】

第一次看《红河谷》的时候我才10岁左右,如今我已记不清楚当时看了这部电影后内心是怎样的感触。当我再次看这部电影时已是10年之后的今天,由于思想上的成熟以及各种因素的变化,以及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涌现在心头,我对残酷的英国产生了一种憎恨之意,同时对藏族同胞的同情以及被他们的那种精神所感动。

来到《红河谷》,你不仅会看到连绵不断的皑皑雪山,纵观千里的清澈见底的高原湖泊,一望无际绿油油的草原,成群结队的牦牛、牛羊,几座帐篷、几户人家……更让人倍感沸腾的是藏汉人民联合反击英帝国主义侵略者的豪言壮语。当藏女以那悠扬而嘹亮的歌声响彻硝烟弥漫的空旷大地与敌人的一批军火武器花消玉殒时,人们所向往的美满生活及和平于残酷的战争却是一种怎样的无奈呵?当藏族头人亲自率领族人挥舞着大刀长茅为保卫心爱家园而纷纷倒在枪林弹雨里时,满腔报国保家的热情在落后的映衬下竟是那么的苍白无力;当年幼的藏族小男孩故意将拉着大炮的英国士兵引领陷入泥沼地后、面对那一支愤怒的枪口时,眼睛里闪烁的、包含的是怎样的一种民族性的大无畏坚韧呵;当年轻的藏族小伙——格桑怀抱死去的心爱姑娘,在呢喃的绵绵情语里毅然点燃汩汩外流的羊油与敌人同归一尽时,忠贞幸福的情爱姻缘离开了国盛家兴的庇护羽翼,那又是怎么样的一种虚幻啊……

“父亲,为什么要用我们的文明,去破坏他们的文明;为什么要用我们的世界,去改变他们的世界?只有一点是肯定的,这是一个用不屈服永不消亡的民族,在他的后面,还有一块更广大的土地,那是我们永远也无法征服的东方。”第一次的西藏之行使琼斯对西藏人的野蛮和愚昧提出了怀疑,第二次的西藏之行则使琼斯对英国的文明产生了质疑。风过云开,站在高高山顶的琼斯震惊了:那是圣山,我看到圣山了。象征侵略战争的手枪悄悄滑落、滑落,跌落无底深渊。战争带来的永远只是创伤,和平才是美好的。

当我们再回想起那些场景时,在英帝国主义猛烈的炮火下,成千上万的藏族人民英勇地倒下,整个山谷遍布着藏族人民的尸体,血流成河。虽然烽火狼烟的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战场上的嘶杀声还在我们的耳边回荡,也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影片描述了一个汉族女孩被江水冲到河岸边,被藏族阿玛的儿子格桑救起的情景。后来,他们快乐地生活在青藏高原上,这个情景使我想起了一首美丽动听的歌——《一个妈妈的女儿》,告诉我们汉族和藏族是互相离不开的,同样我们各少数民族之间也是相互离不开的。英帝国主义进入西藏后杀死了许多藏族同胞,格桑不想让这个汉族女孩死,所以让她逃跑,可没想到这个汉族女孩放弃逃生的机会,反而说了句让人感动的话“这也是我的家”。这部影片通过扣人心弦的人物命运和凄美的爱情故事,表现了汉藏深情,展示了鲜为人知的藏族文化与壮丽的西藏风光,歌颂了中华民族儿女的爱国主义精神,向人们阐述了人类各民族之间,虽然文明进程不同,但都应当平等对待,互相尊重,才能得到幸福与安宁。现在人类世界的主题就是和平与发展。

这部影片反映的不仅仅是藏族人民奋力反抗侵略斗争的片段,也是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饱受帝国列强铁蹄揉搓的一个缩影。站在民族的高度,它表现了藏族——中华民族永不可战胜、不可屈服的那种顽强生命力。站在历史的高度,它揭露了西方列强所谓的传播文明种子实际上是一种残忍侵略的本质。我们可以原谅那些历史上犯下滔天大罪的侵略者和分裂祖国的历史罪人,但是我们不能忘却历史。

代本说过“我永远是个藏族人——是他们中的一个”;头人说过“只要还有一个活着的藏族人,这场战争,就不会真正结束”。火枪对大炮,弓箭对机枪,短剑对马刀,野蛮对文明……不懂投降为何物的藏族人不顾一切地反抗。在这场屠杀似的战争中头人死了,丹珠也死了,雪儿达娃和格桑都死了,料事如神的巫师死了,忠心耿耿的管家也死了,就连格桑家的小黑狗以及丹珠的坐骑白牦牛也死了。而进入西藏的文明军队则和城堡一起化为了灰烬。虔诚的朝圣者这时候也倒在通向圣山的山路上永远地睡着了。但是,嘎嘎和老阿妈还活着——藏族没有灭亡。藏族老阿妈的苍老声音有一次响起:“山神生了五个儿子。一个叫长江,一个叫黄河,一个叫雅鲁藏布江。他们共同哺育了中华民族。……”这就是我们的中华民族,一个永不言败的民族。

身处21世纪的我们虽然不会再经历硝烟战火,但是面对新时代的我们更要奋勇前行,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要再次因为落后而被别人凌辱。同时我们56个民族必须通过共同的努力,团结一心,把我们的五千年文明历史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