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社保基金面临三大待解难题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项怀诚表示,从目前的形势和长远任务看,全国社保基金在资金来源、投资渠道、法律环境等三方面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资金来源尚待稳定。按照相关法规,社保基金主要来源于中央财政预算拨款、国有股减持收入和彩票公益金等几个方面。但实际上,中央财政预算拨款的时间和额度并不固定,同时,由于国内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保基金的办法停止执行,划转部分国有资产充实社会保障基金的工作至今未能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投资渠道尚待拓展。根据《全国社保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社保基金只能投资于国内银行存款、债券、证券投资基金和股票等品种,且有严格的投资比例限制。近年来,银行存款和债券的收益率不高,股市又长期在低位徘徊,影响到基金的收益水平。

法律环境尚待完善。作为基金投资运营主要法律依据的《暂行办法》,作为部门规章,立法层次低,不利于确保基金安全;适用范围窄;该办法针对的是基金的投资运营,对诸如基金的战略投资性质、筹资及支取、社保基金理事会的性质与定位等重大问题未作出合理适当的规定。

据了解,截至今年7月底,全国社保基金总额已达1818亿元人民币。与会专家指出,目前的规模显然无法应对日益巨大的社会保障压力。

国资划转社保基金能否“一石三鸟”

新华网北京9月9日专电(中国证券报付宁)国企改革、社保基金的积累和资本市场的完善,三者之间有内在关联吗?在业内人士看来,串起这三者的一根红线便是:利用部分国有资产充实社保基金。

“采取多种方式包括依法划转部分国有资产充实社保基金”,已在政府决策层形成共识。由于划转工作尚未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社保基金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其发展面临困难。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进入“胶着”状态。虽然近几年中小型国企改革如火如荼,但大中型国企改革仍在朝着股权多元化的方向努力。有专家指出,无论民营企业还是外资企业,没有多少企业有实力来入股大型国有企业。如果国有企业未实现股权多元化,国企改革只能算是治标不治本。

正在全面推进的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将掀开资本市场发展新的一页。不过,也有投资者担心,股改完成后,市场该如何应对规模不小的可流通盘?

分析人士指出,划转部分国资充实社保基金,发挥社保基金长期投资的优势,对国企改革来说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是,国家将长期持有一些重点企业的股权。在这方面,社保基金具有较多的优势。因为社保基金是国家战略储备金、老百姓的“养命钱”,短期内动本金的可能性非常小。另一个好处是,社保基金作为股东之一持有国有股权,有利于抑制“一股独大”,从而推动国企公司治理的完善。

对于资本市场来说,靠中小投资者是无法撑起一个规模较大的资本市场,市场主力必须是机构投资者。虽然最近几年机构投资者队伍不断扩大,但大部分是证券投资基金,由于一些基金的运作出现短期化、同质化现象,因此真正的长期机构投资者并不多。而在发达的资本市场,是养老基金扮演着长期机构投资者的角色。在我国,类似的投资者便是社保基金和企业年金。因此,业内人士认为,社保基金的发展将有利于实现机构投资者作为资本市场主导力量的战略目标。同时,将部分国有股划给社保基金持有,可以避免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股权流通量的过快增加,从而缓解市场压力。

尽管划拨国资充实社保基金可以实现“一石三鸟”的效应,也应看到,社保基金持有部分国有股权后,可能会面临股价波动或效益较差的国企破产的风险。因此,社保基金应建立起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

来源:中国人力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