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部落里最后一位酋长女人诉说感天动地的民族故事,通灵萨满的旷世大爱为疲惫的人们点燃归航的明灯。——题记
这是一部荣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作者就是当代的著名女作家迟子建。这部小说描述我国东北部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
在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居住着一只数百年前自贝加尔湖畔迁徙而至,与驯鹿相依为命的鄂温克人,他们信奉萨满教,逐驯鹿喜食物而搬迁,游猎,在享受大自然恩赐的同时也艰辛备尝。他们在严寒,猛兽,瘟疫
等等的侵害下生存,在日本的侵略,“文革”的阴云笼罩乃至种种现代文明的挤压下求生存。他们有大爱,有打痛。有在命运面前的殊死抗争,也有眼睁睁看着整个民族日渐衰落的万般无奈。然而,一代又一代的爱恨情仇,一代又一代的独特民风,一代又一代的生死传奇,显示了弱小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及其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小说中充满了感动,在宗教与文化的背后孕育着感动。这里有一条“血河”在那里的人们的祖先认为,人离开这个世界,那是去了另一个世界,那个世界比我们曾经生活过得世界要幸福,再去幸福世界的途中,要经过一条很深很深的“血河”,这条血河是考验死者生前行为和品德的地方,如果是一个善良的人来到这里,“血河”上就会自然浮现出一座桥来,让你平安渡过,反之就会跳出一块石头来,但如果你对生前不良行为有了悔改之意,就会从这块石头上跳过去,否则你将会被“血河”淹没,灵魂彻底的消亡。尼都萨满的母亲过逝了,他怕母亲渡不过这条河,就唱起了神歌,其中有一部分是“你们要怪罪,就怪罪我吧!只要让她到达幸福的彼岸,哪怕将来让我融化在血河中我也不会呜咽!”从这里能够看出尼都萨满对母亲的那份深深的爱,也许,现实生活中没有血河,活者的人永远不会知道死去的人在另一世界怎么样,可是尼都萨满看来会有血河,他宁愿自己牺牲也不愿去让母亲受罪,也许这也是萨满文化背后的神奇和那简单纯洁的爱!
这里的人们没有什么所求,他们没有固定的收入,四处游荡,就像原始人类一样,他们不能保证自己的下一顿饭是否有着落,他们是完全依赖于自然,他们左右不了自己的生命,他们只想平平淡淡的快乐生活,但是正因为他们所想的,现实是残酷的。这时,日本人来了……
小说中的这样一句话让我感触很大,“我嫁了一个男人,我的媒人是饥饿”。这里的“我”是这个小民族最后一位酋长女人,生活原本就很困难的他们,居然又要面临着日本人的侵略,而此时的他们无力反抗,他们剩下的就只有信念,以及不屈不挠的顽强。“我的媒人是饥饿”跟能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没有食物,即使日本人没有来,他们也会被饿死。我联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成长在一个宽裕的环境中,无法理解贫穷的生活,我同样相信在某个地方,也有可能生活着向他们一样的部落民族,支撑着他们生存的是信念。
一部小说令人震撼和感动,是说不尽的,只有放在自己内心深处慢慢体会……
“我不知道自己谱写的这部心中交响曲是否会有听众,我没有那么大的奢望要获得众生的喝彩,如果有一些人对它的给予发自内心的掌声,我也就满足了”——迟子建
我想这部小说一定会感动很多人,这部作品可以看作是作者与鄂温克族人的坦诚对话,在对话中他表达了对尊重生命,敬畏自然,伟大的爱的赞颂,是现代人类所应表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