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一部《三国演义》道尽佳话、得尽风流!
三国,这个烽火连天、战乱缤纷的乱世,不知有多少平民百姓战死、饿死。然而,乱世出英雄。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这个乱世之中,可谓英雄辈出。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周瑜……他们无不雄才大略、聪明绝顶,在这三国乱世之中留下了许都故事。
在这么多的英雄之中我却最喜欢曹操。
有人不禁要问:“这曹操乃一代奸雄,你为何会喜欢他?”其实不然,曹操非但不奸诈,反而很忠心。
董卓入京,祸乱大汉。当时各路诸侯都拥兵一方,然而面对董卓的倒行逆施却无一人敢出兵勤王。而曹操,这个当时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却首倡义兵、广发矫诏,呼吁天下诸侯出师勤王。终于,忙着趁乱抢地盘的各路诸侯们来了,然而一切却非曹操所想的那样。前来“勤王”的诸侯们并非是真心想要匡扶汉家天下。在与董卓战了几回后他们就安营扎寨不打了,干什么呢——吃喝玩乐。曹操看着皇帝被董卓掳走,而诸侯们却歌舞升平、我行我素,全无一丝担忧之意;心中既悲又愤,叹曰“吾始兴大义,为国除贼……今迟疑不进,大失天下之望,操窃耻之!”
由此可见曹操之忠心。
有人不禁要说:“曹操为人奸猾狡诈,毫无正直之气”其实不然,曹操亦是一位不畏强暴、执法如山的官员。
那时曹操还只是一个洛阳北部尉,“初到任,即设五色棒十余条于县之四门,有犯禁者,不避豪华贵皆责之”当时灵帝的宠臣蹇硕权势滔天、无人敢惹,其叔仗其权势公然违禁夜行。曹操却不为所动“就棒责之”结果从此“内外莫敢犯者”。
由此可见曹操之正直。
有人不禁要说:“曹操残忍好杀,毫无慈悲之心”其实不然,曹操亦怀有一颗仁慈之心。
陈宫,这位吕布的手下。死心塌地的帮吕布打曹操,后来为曹操所俘虏,却不肯投降唯求一死。曹操惜其才华欲劝降,便道:“公如是,奈公之老母妻子如何?”陈宫道:“老母妻子之存亡,亦在于明公尔”曹操见陈宫如此只好作罢,道:“即送公台老母妻子回许都养老,怠慢者斩”陈宫听完伸颈就戮。
由此可见曹操之仁慈。
曹操此人有许多优点。我最欣赏的是曹操的他建功无数却是靠自己白手起家。他从一无所有到有了自己的武装势力;再到占许都、迎天子、灭吕布、降张绣、败袁绍、统北方……这期间要经历多少风风雨雨困难挫折?怕只有曹操自己才知道。
而刘备却有一个皇叔的幌子可以招摇,身边更有从一开始就对自己死心塌地并骁勇善战的兄弟。后来又有了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且对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天才军师。至于孙权就更好了,直接就有了一份由自己老爹老哥打好的江东基业,身边还有张昭、周瑜一文一武扶持左右。
曹操则一无所有。他孤身一人带着几千手下独闯天下,硬是靠自己打下了一片江山。当然,曹操的成功也离不开手下的谋士、大将,但那却是曹操凭其个人魅力吸引过来的。谋士如荀彧、许攸叛袁绍而投曹操,大将如张辽、张邰、徐晃,则是吕布袁绍、杨奉兵败之后投降曹操的。而曹操却对他们委以重任、信任有加,足见曹操之广阔胸襟。
曹操,真乃英雄也!至少在我看来,曹操他就是一个英雄。虽然奸诈狡猾,但却是个英雄。
“奸雄”?好!君不曾闻“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曹操,我喜欢这个奸雄!
【三国演义2024字读书笔记】
从小我就是个三国迷,《三国演义》教会我太多太多做人的道理,比如如何与身边的人处好关系,如何做一个有诚信的人,如何的做好每件事,又或者在你遭遇挫折的时候,你是微笑得去面对,还是一个人痛苦流涕,我想这要你读三国以后你才知道,每个人都有一本三国书,以下三点是我看了无数遍三国以后总结的一些笔记。
第一点《三国演义》总共写了三个国度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好汉,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域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域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第二《三国演义》是我百读不厌的一本书,不同的时期读它,有着不同的感受。在幼儿园时,看的是连环画《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一个个传奇的故事,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赤壁之战……。我还明白了俗语“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肚子在唱空城计。”……的含义。在中低年级,我看的是青少版的《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一篇长篇历史小说,它不仅使我理解了许多历史知识,更让我记着里面三百多个栩栩如生的鲜活的人物: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胆狭义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赤膊上阵的许褚、抬棺上战的庞德、阴险狡诈的曹操、软弱无能的刘禅……在大学三年里,再读原著《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饱含人生哲理,有着非凡意义的鸿篇巨作。对里面的人物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我最崇拜的诸葛亮,从火烧新野,骂死王朗、空城计、妙锦斩魏延中显示出他的非凡才智。可他也并非神仙,如他让马谡去守街亭,导致丢失了街亭、柳列城两个军事重镇,一出祁山失败,自己也被降职。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况我等凡夫俗子。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苛求别人和自己不犯错误,不应该因为别人的一点过失而横加指责,也不应该因为自己的一次考试的失利而灰心气馁,更不应该为自己取得的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人无完人,我们身上也一定存在着需要充实改良的地方。而我爱好的三国猛将张飞,丹阳桥吓退百万曹兵,智夺瓦口,义释严颜,可谓功不可没,只可惜关羽一死,便失去理智,不务正业,无故鞭打士兵,导致自己被手下两名小将刺杀,还陪上了黄忠、刘备和蜀国七十五万大军的性命,使蜀国状况一落千丈。相反,魏国名将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辱骂置之不理,态度乐观,使一代奇才诸葛亮无计可施,以病死五丈原为告终。可见当遇见悲伤、痛苦、气愤的事情时,应该理智地把持情绪,用乐观的态度去战胜它,如果意气用事,后果将不堪设想。《三国演义》真是伴我成长的一本好书。
第三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近300多个人物形象。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在三国中,我最佩服的人是关羽,他不但武功好,而且人品也好。在跟曹操打仗时,他因带着二嫂,所以才假装投降。其实他还是一心想找到刘备,维护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马”时,便立即骑着这匹“赤兔马”又去找刘备了。在山下遇见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带回去,真是一名当之无愧的英雄。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他不但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灵,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蜀国旗鼓相当。吴国,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家,能跟魏蜀抗衡,除了有一位贤能的君主孙权以外,还要有能臣的辅佐,也就是东吴四英将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为了能和儿时的好友孙策实现心中的梦想,不惜弃袁投孙,终于于“赤壁一战”威震华夏。一介书生陆逊也告诉我们吴国不是其他两个大国想欺就能欺负的,他用一把火烧掉了蜀国的未来。他向世人证明自己是儒将而不是书生。
这些人物和国度我们不难看出人物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与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要有忠义,也应该有诚信。虽然我们处在和平时期,但《三国演义》告诉我们现实是个人吃人的社会,我们不仅要学习《三国演义》里面对手之间心心相惜的精神,也要防患于未然。这样做什么事都未雨绸缪,我相信我们会活的像他们一样的精彩,一样的快乐,一样的坦荡荡。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世界着名家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的确,看书能带给我们许多好处。它能让我们开拓视野,让我们丰富感情,让我们增长知识等等。在我看过的书中,《三国演义》印象最深,它里面的《火烧连营》更是让我深有感触,得到人生的启示。读后感
《火烧连营》主要讲了在三国时期,蜀国的皇帝刘备因为东吴杀死了自己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心生悲愤,于是就一赌气率领七十五万大军进攻东吴。但由于扎营不当和气候问题,被东吴的军师陆逊用攻,导致蜀国的军队火烧连营,几乎全军覆没。
读了《火烧连营》,我深有感触,不禁为刘备感到惋惜。七十五万大军,为了一口没争到的气而命丧黄泉,多悲惨啊!本来,蜀国粮食充足、兵多将广、实力强大,文有卧龙凤雏,武有五虎猛将,完全有能力统一天下。但由于刘皇叔的冲动,让怒气冲昏了头,不听手下的劝告,气冲冲地去攻打东吴,结果把更多兄弟的性命都赔了上去。征战沙场多年的刘皇叔居然被一介书生打败,而且输得那么惨,这对刘皇叔来说是多大的耻辱啊!自从那一仗后,蜀国便因小失大,不但没能报到仇,而且开始走向下坡路,成了三国中实力最弱的一国,多可惜啊!刘皇叔的冲动导致了他的蜀国败北!
读了《火烧连营》,我又不禁想到了自己,自己不也有过因小失大的事情吗?
记得小时候,我有一个好朋友,名叫李力。有一天,下课后,我和李力各自拿出了自己制作的小木船来玩。在玩的时候,李力不小心撞了我一下,我手中的小木船立刻飞了出去,裂开两半。我顿时火冒三丈,不听李力的解释,一把夺过他的小木船摔在地上,变成两半。李力看后,愤怒地对我说:“我以后没你这个朋友!”说完便跑出了教室。我也怒气冲冲地走了。打那以后,我们便没有再说过话了。
现在回想起来,我十分后悔,后悔自己当初冲动用事,因小失大;后悔自己因为一个小木船而失去了一个好朋友;后悔自己因为一次吵闹而失去了一段珍贵的友谊。
读了《火烧连营》,我懂得了一个做人的道理:做人不要因小失大,冲动用事,要能屈能伸,否则,你将失去更多更多。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真的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历史故事,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
先来说说曹操这个人物带给我的启示。曹操一生都属于十分大胆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诈的。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其无情无义至此,陈宫便离他而去,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他不赶尽杀绝的话,吕伯奢若真带了些人过来追杀他,可能曹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了。但是奸诈带来的只会是一时的小利,一直是奸诈的话,自然会遭到报应。后来董承一伙人便刺杀曹操,可惜事败了。后来陆续都有一些人刺杀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败了,否则这位曹阿瞒也不会叱咤风云了。曹操给我的启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诈。
与曹操截然相反的一个人物就是刘备了,他以仁义当先,他热爱百姓。刘备一生的行为都与曹操相反,曹操奸诈,刘备仁义。刘备在落难时,还带着百姓逃命,他管理一个新野,或是徐州,都是布施仁政,得到百姓的爱戴。
但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个吕韦,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吕韦。他的谋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刘备则更重视人才了,起初赵云并不是刘家的将军,但他十分器重赵云,几次留他,后来终于归到了刘门下,才使得那个扶不起的阿斗两次脱险。徐庶被曹操“拐骗”到那边,在送别时,刘备哭着送别,还要砍掉挡在前面的竹林,后来徐庶才又回来推荐了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更是成为聘用人才的典范。
所以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买马,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创建事业,这才是成功之道。与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绍了,照说袁绍与曹操一战的时候,拥有明显的军事优势,但袁绍为人不重视人才,有许多忠臣在身边也不知道。他如果听忠臣的话,那曹操怎么可能胜得了他呢?而他却听信一些小人的话,致使败给了兵力较少的曹操。
三国演义还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说的是:“若敌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现在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烧他们自己的营了”。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这个气象专家能知风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议,曹操也应该有所警觉呀,不然也不会败了。另外一次就是刘备在一片靠近水的树林中安七百里连营,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议,说敌人如果用火攻怎么办?但他没有接受,致使后来真的被陆逊七百里火烧连营。所以,能否正确听取他人的意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最终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