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声甘州 扬州次韵和东坡钱塘作 晁补之 宋
谓东坡、未老赋归来,天未遣公归。向西湖两处秋波一种,飞蔼澄辉。又拥竹西歌吹,僧老木兰非。一笑千秋事,浮世危机。应倚平山栏槛,是醉翁饮处,江雨霏霏。送孤鸿相接,今古眼中稀。念平生、相从江海,任飘蓬、不遣此心违。登临事,更何须惜,吹帽淋衣。
【注释】
【注释】:元祐六年(1091)冬,苏轼于知颍州任上作《洞庭春色并引》,施元之,顾禧注:“赵德麟旧字景贶,坡著《字说 》,为改字德麟,德麟字见于诗者,自北篇始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卷三四断为元祐六年八月至元祐七年(1092)三月间作,另据后附《晁补之年谱简篇 》,补之于六年春赴杨州任所,七年冬即离任还京,则知此词乃七年春得赵德麟自颍州赠酒时所作。
开篇从东坡早欲归隐而不得,展开词情。起首句意谓东坡早有“有田不归如江水”之誓,可惜天意未许其遽作“ 归去来兮”之赋。“向西湖”三句,言东坡近年出知杭州,继知颍州,两地皆有西湖;湖虽两处 ,其为秋波媚妩则同 ,湖上有飞霭澄辉,并境光色。此处写湖山胜境,只以水光云影月色表之,语极凝炼。“又拥竹西歌吹”句化用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诗:“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杨州。”的“拥”字体现东坡的知州身分 。“僧老木兰非”句又脱胎于王播《题木兰院》诗 :“三十年前此院游 ,木兰花发院新修;而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王播少时孤贫,尝寄居扬州惠照寺木兰院 ,随僧粥食,久之僧颇厌,乃饭后始鸣钟以拒之 ,后播得志,出为淮南节度使,镇扬州,因访旧游处,作此诗。词中用旧典表古城人世沧桑之感,由此接入“一笑千秋事,浮世危机”寄概 。苏轼《宿州次韵刘泾》诗已有“ 晚觉文章真小枝 ,早知富贵有危机 ”之语 。古来士大夫从宦者,莫不恐惧得罪 ,有不测之祸 。自《晋书·诸葛长民传 》有“ 富贵必履危机”之语,后代诗词中颇多引用,如辛弃疾《最高楼》词也说“:吾衰矣,须富贵何时 。富贵是危机。”词人此处,以“一笑”二字领出,似为达观,实亦无可奈何。
下片回到平山堂的离筵上,起首五句参合欧阳修苏轼的词语 。叶梦得《避署录话》载:“欧阳文忠公在扬州,作平山堂,壮丽为淮南第一。堂据蜀冈,下临江南数百里,真、润、金陵三州隐隐若可见。公每暑时,辄凌晨携客往游。”有《朝中措》词云:“平山栏槛倚睛空 ,山色有无中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 ,一饮千钟。”苏轼《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佺》词:“长记平山堂上 ,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词人在这里写当时宴席情景 ,特地点出“是醉翁饮处”。欧、苏先后知扬州,饮于平山堂,倚栏槛,望江南,怀古人,想当世 ,而今词人身历其境 ,兴怀宜亦同之。“送孤鸿”两句用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诗“古来相接眼中稀 ”,又杜牧《登乐游原》诗“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 ”。这一感慨,不但是词人自己的,连苏轼的心事也说在里面了。苏公文章道德,是词人以为仪范的 ,此会一别,不知日后尚能追随否。“念平生 、相从江海,任飘蓬、不遣此心违”,上句是说此前,下句是说今后,申临别之意,表膺服之心。倘再有幸相随左右,则“登临事,更可须惜,吹帽淋衣”,登山临水,风雨必从。这是指形迹上的事,其实“江海 ”“飘蓬 ”二语,已包含有政治风波之意在其中;“登临 ”而计及“ 吹帽淋衣 ”,也是同样的政治预感。此词化用前人语,也恰到好处,有语短意长的效果。
晁补之 其他诗词:
- 胡戢秀才效欧阳公集古作琬琰堂
- 次韵提刑毅甫送茶
- 酬李唐臣赠山水短轴
- 赠文潜甥杨克一学文与可画竹求诗
- 祷雨宿九曲池上三首
- 次韵阎甥伯温池上八首
- 和王拱辰观梨花二首二
- 寄怀八弟三首
- 送曹子方福建转运判官二首二
- 和答鲁复一高士
- 次韵答秦觏见赠
- 感遇十首次韵和黄著作鲁直以将穷山海迹胜绝
- 题惠崇画四首夏
- 次韵阎甥伯温池上八首
- 澶守谏议韩寿祷雨有应
- 感遇十首次韵和黄著作鲁直以将穷山海迹胜绝
- 皖口寄怀前太平守陈公度
- 自画山水寄正受题其上
- 送直阁杜君章守齐
- 谢王立之送蜡梅五首
- 次韵信守李秬二首一
- 次运都尉王晋卿天驷监邂逅作兼呈坐客
- 拟古六首上鲜于大夫子骏其六生年不满百
- 和关承议彦远水乐
- 赴广陵道中三首
- 马当风涛中
- 赠许体之
- 大孤山祠
- 题工部文侍郎周翰郭熙平远二首一
- 巳卯六月赴上饶之谪醇臣以诗送行次韵留别
- 送君
- 家池雨中二首一
- 复用前韵赠祠部陈元舆
- 陪发运右司叔父集金山次韵
- 省曹梦游山示无斁
- 陌上花八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