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州歌 王维 唐
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馀。
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
【赏析】
王维的这首绝句是当时梨园传唱的名歌,语言平易可亲,意思显豁好懂,写来似不经意。这是艺术上臻于化工、得鱼忘筌的表现。“清风明月”两句,展现出一位女子在秋夜里苦苦思念远征丈夫的情景。它的字句使人想起古诗人笔下“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的意境。这里虽不是春朝,却是同样美好的一个秋晚,一个“清风明月”的良宵。虽是良宵美景,然而“十分好月,不照人圆”,给独处人儿更添凄苦。这种借风月以写离思的手法,古典诗词中并不少见,王昌龄诗云:“送君归去愁不尽,可惜又度凉风天。”到柳永词则更有拓展:“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意味虽然彼此相近,但“可惜”的意思、“良辰好景虚设”等等意思,在王维诗中表现更为蕴藉不露。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何况一别就是十来年,“相思”怎得不“苦”?但诗中女子的苦衷远不止此。
后两句运用逆挽(即叙事体裁中的“倒叙”)手法,引导读者随女主人公的回忆,重睹发生在十年前一幕动人的生活戏剧。也许是在一个长亭前,那送行女子对即将入伍的丈夫说不出更多的话,千言万语化成一句叮咛:“当大雁南归时,书信可要多多地寄啊。”嘱是“殷勤嘱”,要求是“数(多多)附书”,足见她怎样地盼望期待了。这一逆挽使读者的想象在更广远的时空驰骋,对“苦相思”三字的体味更加深细了。
这两句不单纯是个送别场面,字里行间回荡着更丰饶的弦外之音。特别把“归雁来时数附书”的旧话重提,大有文章。那征夫去后是否频有家书寄内,以慰寂寥呢?恐怕未必。邮递条件远不那么便利;最初几年音信自然多一些,往后就难说了。久不写信,即使提笔,反有不知从何说起之感,干脆不写的情况也是有的。至于意外的情况就更难说了。总之,那女子旧事重提,不为无因。“苦相思”三字,尽有不同寻俗的具体内容,耐人玩索。
进一步,还可比较类似诗句,岑参《玉关寄长安主簿》:“东去长安万里余,故人何惜一行书”,张旭《春草》:“情知海上三年别,不寄云间一纸书”。岑、张句一样道出亲友音书断绝的怨苦心情,但都说得直截了当。而王维句却有一个回旋,只提叮咛附书之事,音书阻绝的意思表达得相当曲折,怨意自隐然不露,尤有含蓄之妙。
此诗艺术构思的巧妙,主要表现在“逆挽”的妙用。然而,读者只觉其平易亲切,毫不着意,娓娓动人。这正是诗艺炉火纯青的表现。
王维 其他诗词:
- 新晴野望
- 横吹曲辞 陇头吟
- 故人张諲工诗善易卜兼能丹青草隶顷以诗见赠
- 送沈子归江东(一作送沈子福之江东)
- 息夫人
- 齐州送祖三(一作河上送赵仙舟,又作淇上别赵仙舟)
- 凉州赛神(时为节度判官,在凉州作)
- 少年行四首
- 田园乐七首(一作辋川六言,第六首一作皇甫
- 既蒙宥罪旋复拜官,伏感圣恩窃书鄙意,兼奉
- 苑舍人能书梵字兼达梵音,皆曲尽其妙,戏为
- 大同殿柱产玉芝,龙池上有庆云神光照殿,百
- 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
- 清如玉壶冰(京兆府试,时年十九)
- 过始皇墓(时年十五,一作二十一)
- 凉州郊外游望(时为节度判官,在凉州作)
- 送岐州源长史归(同在崔常侍幕中,时常侍已
- 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一作王劭诗,非)
- 双黄鹄歌送别(时为节度判官,在凉州作)
- 自大散以往,深林密竹,磴道盘曲四五十里至
- 同卢拾遗过韦给事东山别业二十韵,给事首春
- 齐州送祖三(一作河上送赵仙舟,又作淇上别
- 戏赠张五弟諲三首(时在常乐东园,走笔成)
- 酬诸公见过(时官未出,在辋川庄)
- 故人张諲工诗善易卜兼能丹青草隶,顷以诗见
- 寓言二首(次首《律髓》入侠少类,作卢象《
- 杂曲歌辞·少年行四首
- 瓜园诗(并序)?
- 谒璿上人(并序)
- 蓝田山石门精舍 ?
- 齐州送祖三?
- 赠房卢氏琯
- 渭城曲
- 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
- 故人张[湮,“讠”代“氵”]工诗善易卜兼
- 渭城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