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一作和蕃) 戎昱 唐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赏析】
中唐诗人戎昱这首《咏史》,题又作《和蕃》,最早见于晚唐范摅的笔记小说《云溪友议》“和戎讽”条。据说,唐宪宗召集大臣廷议边塞政策,大臣们多持和亲之论。于是唐宪宗背诵了戎昱这首《咏史》,并说:“此人若在,便与朗州刺史。”还笑着说:“魏绛(春秋时晋国大夫,力主和戎)之功,何其懦也!”大臣们领会圣意,就不再提和亲了。这则轶闻美谈,足以说明这首诗的流传,主要由于它的议论尖锐,讽刺辛辣。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政治讽刺诗。唐代从安史乱后。朝政紊乱,国力削弱,藩镇割据,边患十分严重,而朝廷一味求和,使边境各族人民备罹祸害。所以诗人对朝廷执行屈辱的和亲政策,视为国耻,痛心疾首。这首讽喻诗,写得激愤痛切,直截了当,一针见血。
在中唐,咏汉讽唐这类以古讽今手法已属习见,点明“汉家”,等于直斥唐朝。所以首联是开门见山,直截说和亲乃是有唐历史上最为拙劣的政策。实际上是把国家的安危托付给妇女。三联更鞭辟入里,透彻揭露和亲的实质就是妄图将女色乞取国家的安全。诗人愤激地用一个“岂”字,把和亲的荒谬和可耻,暴露无遗。然而是谁制订执行这种政策?这种人难道算得辅佐皇帝的忠臣吗?末联即以这样斩钉截铁的严峻责问结束。诗人以历史的名义提出责问,使诗意更为严峻深广,更加发人思索。此诗无情揭露和亲政策,愤激指责朝廷执政,而主旨却在讽谕皇帝作出英明决策和任用贤臣。从这个角度看,这首诗虽然尖锐辛辣,仍不免稍用曲笔,为皇帝留点面子。
对于历史上和亲政策的是非得失要作具体分析,诗人极力反对的是以屈辱的和亲条件以图苟安于一时。由于“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一联,击中了时政的要害,遂成为时人传诵的名句。
戎昱 其他诗词:
- 题云公山房(一作权德舆诗,又作杨巨源诗)
- 迫胧??D?智中亲??袂宀挥?摺>?70_7
- 下第留辞顾侍郎
- 宿桂州江亭呈康端公
- 桂州岁暮
- 桂城早秋
- 耒阳谿夜行(为伤杜甫作)
- 抚州处士湖泛舟送北回两指此南昌县查溪兰若
- 同辛兖州巢父虚副端岳相思献酬…兼呈辛魏二
- 晚次荆江
- 旅次寄湖南张郎中
- 送王端公之太原归觐相公
- 题严氏竹亭
- 送李参军
- 成都送严十五之江东
- 移家别树
- 赠宜阳张使君
- 中秋夜登楼望月寄人
- 开元观陪杜大夫中元日观乐
- 九日贾明府见访
- 别离作(一作戴叔伦诗)
- 题云公山房(一
- 寄许炼师(一作李益诗)
- 途中寄李二(一作李益诗)
- 感春
- 哭黔中薛大夫
- 红槿花
- 桂州口号
- 寂上人禅房
- 塞上曲
- 送零陵妓(一作送妓赴于公召)
- 和李尹种葛
- 出军
- 收襄阳城二首
- 冬夜宴梁十三厅
- 送严十五郎之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