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扬州禅智寺 杜牧 唐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注释】
①禅智寺:又名竹西寺,在今扬州东北。《明统志》:“扬州府:禅智寺在府城东一十五里,本隋炀帝故宫,后建为寺。”按,寺废,建为砖瓦厂。②白鸟:白羽之鸟。如鹤鹭之类。《诗经·大雅·灵台》:“白鸟翯翯。”
③竹西:在扬州甘泉之北。后人因杜牧此诗所咏处筑亭,名曰竹西亭,又称歌吹亭。
【赏析】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从“蝉”和“秋”这两个字来看,其时当为初秋,那时蝉噪本已嘶哑,“一蝉噪”,就更使人觉得音色的凄咽;在风中摇曳的松枝、桂树也露出了萧瑟秋意。诗人在表现这一耳闻目睹的景象时,用意遣词都十分精细。“蝉噪”反衬出禅智寺的静,静中见闹,闹中见静。秋雨秋风则烘托出禅智寺的冷寂。接着,诗人又从视觉角度写静。“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台阶长满青 苔,则行人罕至;寺内白鸟徘徊,不愿离去,则又暗示寺的空寂人稀。青苔、白鸟,似乎是所见之物,信手拈来,却使人倍觉孤单冷落。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从明暗的变化写静。禅智寺树林茂密,阳光不透,夕阳西下,暮霭顿生。于浓荫暮霭的幽暗中见静。“斜阳下小楼”,从暗中见明来反补一笔,颇得锦上添花之致。透过暮霭深树,看到一抹斜阳的余辉,使人觉得禅智寺冷而不寒,幽而不暗。然而,这毕竟是“斜阳”,而且是已“下小楼”的斜阳。这种反衬带来的效果却是意外的幽静,格外的冷清,分外的沉寂。
至此,诗人通过不同的角度展示出禅智寺的幽静,似乎文章已经做完。然而,忽又别开生面,把热闹的扬州拉出来作陪衬:“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禅智寺在扬州的东北,静坐寺中,秋风传来远处扬州的歌吹之声,诗人感慨系之:身处如此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却只能在静寂的禅智寺中凄凉度日,“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伤感油然而生,不可遏止,写景中暗含着诗人多少身世感受、凄凉情怀。
杜牧 其他诗词:
- 子规 [一作李白诗,题作《宣城见杜鹃花》
-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 泊松江 [一作许浑诗,题作《夜泊松江渡寄
- 题白云楼 [一作许浑诗,题作《汉水伤稼》
- 怀吴中冯秀才 [一作张祜诗,题作《枫桥》
- 嘲妓(牧罢宣州幕,经陕,有酒纠妓肥硕,牧
- 赠别二首
- 早春阁下寓直萧九舍人亦直内署,因寄书怀四
- 题白云楼 [一作许浑诗,题作《汉水伤稼》
- 送大昱禅师 [一作许浑诗。]
- 寄桐江隐者 [一作许浑诗。]
- 子规 [一作李白诗,题作《宣城见杜鹃花》
- 蛮中醉 [一作张籍诗,题作《蛮中》。]
- 隋苑 [亦见李商隐集,题作《定子》。]
- 怀吴中冯秀才 [一作张祜诗,题作《枫桥》
- 归家 [一作赵嘏诗,题作《到家》。]
- 江南春绝句
- 大雨行 开成三年,宣州开元寺作。
- 题宣州开元寺 寺置于东晋时。
- 偶游石盎僧舍 宣州作。
- 郡斋独酌 黄州作。
- 感怀诗一首 时沧州用兵。
- 寄兄弟 [亦见许浑集,题作《寄小弟》。]
- 泊松江 [一作许浑诗,题作《夜泊松江渡寄
- 赠别二首之二
- 赠别二首之一
- 赠别二首
-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 江南春
- 渡吴江
- 嘲妓
- 梦中语
- 怅诗
- 九日
- 寄湘中友人
- 长兴里夏日寄南邻避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