邾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音《唐韻》:陟輸切;《集韻》、《韻會》:追輸切,𡘋音朱。
《玉篇》:魯附庸國,顓頊之後所封也。
《春秋・隱元年》:公及邾儀父盟于蔑。〔註〕邾,今魯國鄒縣也。
《六書故》:邾鄒同「聲」,實一地。春秋時邾用夷,故邾謂之邾婁,合邾婁之音爲鄒,故邾改名鄒也。
《輿地廣記》:湽州鄒平縣,古鄒國。兗州鄒縣,邾文公所遷邑,有孟軻冢。楚滅之,遷之江夏,故江夏亦有邾城,今爲黃州黃岡縣。
音又,《集韻》:鍾輸切,音侏──地名,漢衡山王吳芮都。
《正字通》:此郳犂國,春秋時小邾子國也。
注解
〔邾〕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下,康熙部首是邑部。
〔邾〕字拼音是zhū,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朱、⻏,五行属金。
〔邾〕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zhū] ⑴ 古国名,在中国今山东省邹县。
山的康熙字典解释由给力宝典整理。山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