跐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音《廣韻》:雌氏切;《集韻》:淺氏切,𡘋音此──蹈也。
《博雅》:履也、蹋也。
《釋名》:跐,弭也。足踐之使弭服也。
《列子・天瑞篇》:若躇步跐蹈,終日在地上行止,奈何憂其壞。
《淮南子・齊俗訓》:必有菅屩跐踦、短褐不完者。左思〈吳都賦〉:將抗足而跐之。〔註〕跐,躡也。
音又,《集韻》:阻氏切,音䘣──義同。
音又,《廣韻》:將此切;《集韻》、《韻會》:蔣氏切,𡘋音紫──行貌。
注解
〔跐〕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中,康熙部首是足部。
〔跐〕字是多音字,拼音是cī、cǐ,左右结构,可拆字为𧾷、此,五行属金。
〔跐〕字造字法是形声。从足,此声。本义是踏,踩。
〔跐〕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cī] ⑴ 脚下滑动㈡ [cǐ] ⑴ 踩,踏⑵ (脚尖着地)抬起脚后跟
山的康熙字典解释由给力宝典整理。山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