觶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古文: 𧣄
音《唐韻》:之義切;《集韻》、《韻會》、《正韻》:支義切,𡘋音寘。
《說文》:鄕飮酒角也。禮曰:一人洗舉觶,受四升。
《玉篇》:酒觴也。
《增韻》:實曰觴,虛曰觶。
《禮・禮器》:尊者舉觶。〔註〕三升曰觶,觶,適也。飮當自適也。
音又,《正韻》:罰爵也。
音又,《廣韻》、《集韻》、《韻會》:章移切;《正韻》:支而切,𡘋寘平聲──義同。
例《說文》或作𧣨觗。
注解
〔觶〕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上,康熙部首是角部。
〔觶〕字拼音是zhì,左右结构,可拆字为角、單。
〔觶〕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zhì] ⑴ 古代酒器,青銅制,形似尊而小,或有蓋。盛行于中國商代晚期和西周初期。
山的康熙字典解释由给力宝典整理。山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