脤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音《廣韻》:時忍切;《集韻》、《韻會》:是忍切;《正韻》:時軫切,𡘋音腎。
《說文》:社肉。本作祳。盛以蜃,故謂之祳。天子所以親遺同「姓」。
《玉篇》:以脤膰之禮,親兄弟之國,皆社稷宗廟之肉也。
《博雅》:肉也。
《左傳・閔二年》:梁餘子養曰:帥師者,受命于廟,受脤于社。〔註〕脤,宜社之肉,盛以脤器。
《前漢・五行志》:成肅公受脤于社不敬。〔註〕服虔曰:脤,祭社之肉也。盛以蜃器,故謂之脤。師古曰:𧒏,大蛤也。
例又,生肉曰脤。
《榖梁傳・定十四年》:脤者何也,俎實也、祭肉也。生曰脤,熟曰膰。
例又,狸脤,地名。見《春秋・成十七年》。
例又,無脤,人名。
《莊子・德充符》:闉跂支離無脤說衞靈公,靈公說之。〔註〕無脤,名也。
例《集韻》或作𦚠。
注解
〔脤〕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未集下,康熙部首是肉部。
〔脤〕字拼音是shèn,左右结构,可拆字为⺼、辰。
〔脤〕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shèn] ⑴ 古代王侯祭社稷所用的肉。
山的康熙字典解释由给力宝典整理。山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