聾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音《唐韻》:盧紅切;《集韻》、《正韻》:盧東切,𡘋音籠。
《說文》:無聞也。
《釋名》:籠也──如在蒙籠之內不可察也。
《左傳・僖二十六年》:耳不聽五聲之和曰聾。又,〈宣十四年〉:鄭昭、宋聾。〔註〕聾,闇也。
《禮・王制》:瘖、聾、跛躃、斷者。〔疏〕聾謂耳不聞聲。
例又,葱聾,獸名。
《山海經》:符禺之山,其獸多蔥聾,其狀如羊而赤鬛。〔註〕葱聾,如羊,黑首,赤鬛。
音又,《韻補》叶盧黃切,音郎。
《易林》:遠視無光,不知靑黃;黈纊塞耳,使君闇聾。
《左傳・僖二十六年》耳不聽五聲之和曰聾。
謹照原文曰聾改爲聾。
注解
〔聾〕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未集中,康熙部首是耳部。
〔聾〕字拼音是lóng,上下结构,可拆字为龍、耳。
〔聾〕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lóng] ⑴ 见“聋”。
山的康熙字典解释由给力宝典整理。山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