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音《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胡光切,音黃。
《說文》:笙中簧也。古者女媧作簧。
《釋名》:簧,橫也。於管頭橫施于中也,以竹鐵作于口,橫鼓之也。
《詩・王風》:君子陽陽,左執簧。〔疏〕簧者,笙管之中金薄鐷也。
《禮・明堂位》:女媧之笙簧。〈月令〉:仲夏之月,命樂師調笙簧。
例又,以言惑人謂之簧鼓。
《詩・小雅》:巧言如簧。〔疏〕如笙中之簧,聲相應和。蔡邕賦:思在口而爲簧。
例又,步搖也。
《急就篇》:冠幘籫簧結髮紐。〔師古註〕簧,卽步搖也。
《禮・月令》仲夏之月,命樂師調笙簧。
謹照原文笙上增竽字。簧上增竾字。
注解
〔簧〕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未集上,康熙部首是竹部。
〔簧〕字拼音是huáng,上下结构,可拆字为𥫗、黃,五行属木。
〔簧〕字造字法是形声。从竹,黄声。本义是乐器中用以发声的薄片。
〔簧〕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huáng] ⑴ 乐器里用金属或其他材料制成的发声薄片⑵ 〔双~〕a.曲艺的一种;b.喻一方出面,一方背后操纵的活动。⑶ 器物里有弹力的机件
山的康熙字典解释由给力宝典整理。山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