疻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音《唐韻》、《正韻》:諸氏切;《集韻》、《韻會》:掌氏切,𡘋音紙。
《說文》:毆傷也。
《前漢・薛宣傳》:遇人不以義而見疻者,與痏人之罪均,惡不直也。〔註〕應劭曰:以杖手擊人,剝其皮膚,腫起靑黑而無創瘢者,律謂疻痏。
音又,《廣韻》旨夷切;《集韻》:蒸夷切,𡘋音脂。又,《集韻》:商支切,音施。又,章移切,音支。又,《類篇》:敞尒切,音侈──義𡘋同。
注解
〔疻〕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午集中,康熙部首是疒部。
〔疻〕字拼音是zhǐ,半包围结构,可拆字为疒、只。
〔疻〕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zhǐ] ⑴ 因殴打而形成的皮肤青肿的伤。
山的康熙字典解释由给力宝典整理。山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