猼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音《廣韻》:補各切;《集韻》:伯各切,𡘋音博。
《廣韻》:犬名。
音又,《集韻》:獸名,似人,有翼。
《山海經》:基山有獸,狀如羊,九尾四耳,目在背,名曰猼訑,佩之不畏。〔註〕郭璞曰:猼訑,音博施。
〇〔按〕《廣韻》別書作䍸䍫。
音又,《集韻》、《韻會》𡘋匹各切,音粕。司馬相如〈子虛賦〉:諸虎猼且。〔註〕《索隱》曰:猼音普各反。
《集韻》本作蒪,或作尃。
音又,《集韻》:匹沃切,音鞄。司馬相如〈子虛賦〉。〔註〕徐廣曰:猼音匹沃反。
〇〔按〕《漢書》作巴。𡘋詳艸部蒪字註。
注解
〔猼〕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巳集下,康熙部首是犬部。
〔猼〕字是多音字,拼音是bó、pò,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犭、尃。
〔猼〕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bó] ⑴ 古书上说的一种狗。⑵ 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怪兽,像人而有翅膀。㈡ [pò] ⑴ 〔~且( jū )〕荷。一说是芭蕉。
山的康熙字典解释由给力宝典整理。山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