狸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音《廣韻》:里之切;《集韻》:陵之切,𡘋音离。
《玉篇》:似。
《詩・豳風》:取彼狐狸,爲公子裘。
《禮・內則》:狸去正脊。
《左傳・襄十四年》:狐狸所居。
《莊子・逍遙遊》:子獨不見狸狌乎,𤰞身而伏,以𠋫敖者。又,〈徐無鬼〉:是狸德也。
例又,《史記・封禪書》:狸首者,諸侯之不來者。〔註〕徐廣曰:狸,一名不來。
例又,揚子《方言》:貔,關西謂之狸。
例又,《史記・封禪書》:殺一狸牛,以爲俎豆牢具。
〇〔按〕註作犛牛,當與犛通。
《玉篇》似[豸芮]。
謹照原文[豸芮]改貓。
注解
〔狸〕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巳集下,康熙部首是犬部。
〔狸〕字拼音是lí,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犭、里,五行属火。
〔狸〕字造字法是狸为貍的俗字。形声。从豸( zhì ),长脊的野兽,里声。本义是狸子,也叫野猫、山猫。
〔狸〕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lí] ⑴ 即“貉”。⑵ 哺乳动物,形状与猫相似,毛皮可制衣物。亦称“狸子”、“狸猫”、“山猫”、“豹猫”。
山的康熙字典解释由给力宝典整理。山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