洟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古文: 𪖦
音《廣韻》:以脂切;《集韻》、《韻會》、《正韻》:延知切,𡘋音夷。
《說文》:鼻液也。
《禮・檀弓》:待于廟垂涕洟。〔疏〕自鼻曰洟。
例又,溫洟,澤名。
《水經注》:汾水于大陵縣左迤爲鄔澤。
《呂氏春秋》謂之大理,又名之曰溫洟之澤。
音又,《廣韻》、《集韻》𡘋他計切,音替──與涕同。
《禮・內則》:不敢唾洟。〔註〕本又作涕。
音又,《唐韻》:他禮切;《集韻》:土禮切,𡘋音體──義同。
《呂氏春秋》謂之大理。又名之曰溫洟之澤。
謹照原文理改陸。溫改漚。
注解
〔洟〕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巳集上,康熙部首是水部。
〔洟〕字拼音是yí,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氵、夷。
〔洟〕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yí] ⑴ 鼻涕:“待于庙,垂涕~。”⑵ 擤鼻涕:“不敢唾~。”
山的康熙字典解释由给力宝典整理。山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