楰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音《唐韻》:羊朱切;《集韻》、《韻會》:容朱切;《正韻》:雲俱切,𡘋音兪。
《說文》:鼠梓木。
《詩・小雅》:北山有楰。
《草木疏》:樹葉木理如楸,山楸之異者。亦名苦楸,濕時脃,燥時堅。
《廣韻》:鼠梓,似山楸而黑也。
音又,《唐韻》:以主切;《集韻》、《韻會》、《類篇》:勇主切;《正韻》:偶許切,𡘋音庾──義同。
注解
〔楰〕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辰集中,康熙部首是木部。
〔楰〕字拼音是yú,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木、臾。
〔楰〕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yú] ⑴ 古书上说的一种楸树,叶子大:“南山有构,北山有~。”
山的康熙字典解释由给力宝典整理。山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