斿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音《唐韻》:以周切;《集韻》、《韻會》:夷周切,𡘋音由。
《說文》作游,旌旗之流也。
《玉篇》:斿,旌旗之末垂。或作游。
《博雅》:天子十二斿至地,諸侯九斿至軫,大夫七斿至軹,士三斿至肩。
《周禮・春官・巾車》:建大常十有二斿。〔註〕大常,九旗之畫日月者,正幅爲縿,斿則屬焉。
例又,《周禮・天官・大宰》以九貢致邦國之用,八曰斿貢。〔註〕鄭司農云:斿貢,羽毛。康成謂:斿讀如囿游之游。斿貢,燕好、珠璣、琅玕。
例又,與游同。
《前漢・禮樂志》:泛泛滇滇從高斿。
音又,《集韻》、《韻會》𡘋力求切,音劉──同「旒」。
《周禮・夏官・弁師》:諸侯之繅斿九就。〔註〕每繅九成,則九旒也。
注解
〔斿〕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卯集下,康熙部首是方部。
〔斿〕字是多音字,拼音是liú、yóu,左右结构,可拆字为𭤨、子、;、方、。
〔斿〕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liú] ⑴ 古同“旒”:“建大常,十有二~。”㈡ [yóu] ⑴ 古同“游”,邀游,从容行走:“泛泛滇滇从高~。”
山的康熙字典解释由给力宝典整理。山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