擩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音《唐韻》:而主切;《集韻》:橤主切,𡘋音乳。
《說文》:染也。
《唐書・藝文志》:擩嚌道眞。
音又,《唐韻》、《集韻》𡘋儒誰切,音蕤──義同。
例又,搵也。
《周禮・春官・大祝》:辨九祭,六曰擩祭。〔註〕擩讀爲虞芮之芮。以肝肺菹擩鹽醢中,以祭也。
《儀禮・公食大夫禮》:賔升席坐取韭菹,以辨擩干醢,上豆之閒祭。或作㨎,又作㧫。
音又,《集韻》、《正韻》𡘋而宣切,輭平聲──義同。
例又,挼莎也。與撋同。
音又,《集韻》:如劣切,音𭶢──義同。亦作㨎。
音又,《唐韻》:而遇切;《集韻》:儒遇切,𡘋音孺──手進物也。
音又,《集韻》:尼主切,音醹──拄也。
音又,《唐韻》:奴豆切;《集韻》:乃豆切,𡘋音耨──搆擩,不解事也。
注解
〔擩〕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卯集中,康熙部首是手部。
〔擩〕字拼音是rǔ,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扌、需。
〔擩〕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rǔ] ⑴ 染:“目~耳染,不学以能。”⑵ 方言,插;塞
山的康熙字典解释由给力宝典整理。山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