拸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音《集韻》、《韻會》𡘋丑豸切,褫上聲──與搋同,析也。
例又,去也。
《莊子・庚桑楚》:介者拸畫,外非譽也。〔註〕介者刖人,畫文采之飾也。貌既虧殘,故拸而棄之。或作扡。
音又,《正韻》:拍也、拽也。
音又,《集韻》:演爾切,迤上聲──亦同「搋」。
音又,陳知切,音馳──拆也。
音又,《唐韻》:弋支切;《集韻》:余支切,𡘋音移。
《博雅》:加也。
音又,《集韻》:他可切,佗上聲。又,待可切,駝上聲──義𡘋同。
音又,齒者切,車上聲──與哆同,大貌。
注解
〔拸〕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卯集中,康熙部首是手部。
〔拸〕字是多音字,拼音是yí、chǐ、hài,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扌、多。
〔拸〕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yí] ⑴ 加。㈡ [chǐ] ⑴ 去:“介者~画,外非誉也。”⑵ 拍打:“照着嘴儿只管~。”⑶ 拽。㈢ [hài] ⑴ 动。
山的康熙字典解释由给力宝典整理。山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