徥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音《唐韻》:是支切;《集韻》:常支切,𡘋音匙。
《說文》:徥徥,行貌。
音又,《廣韻》:承紙切;《集韻》:上紙切,𡘋匙上聲。
《廣韻》:行貌。朝鮮語也。
音又,《集韻》:徒駭切,音䈆──義同。
音又,《廣韻》:池爾切;《集韻》:丈尒切,𡘋音豸。
《集韻》:行衙衙謂之徥。
音又,《集韻》:度皆切,音𦻀──徍徥,行貌。
音又,揚子《方言》:秦晉之閒,凡細而有容謂之貌,或曰徥。〔註〕言徥偕也。〔釋文〕徥,度皆反。
注解
〔徥〕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寅集下,康熙部首是彳部。
〔徥〕字是多音字,拼音是shì、tǐ,左右结构,可拆字为彳、是。
〔徥〕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shì] ⑴ 苗条的样子。⑵ 行走的样子。⑶ 古同“是”,准则。⑷ 古同“恃”,依仗。㈡ [tǐ] ⑴ 停止。
山的康熙字典解释由给力宝典整理。山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