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音《唐韻》、《韻會》、《正韻》:蒲沒切;《集韻》:薄沒切,𡘋音孛。
《說文》:排也。从力,孛聲。〔徐曰〕勃然興起,有所排擠也。
例又,《玉篇》:卒也。
《韻會》:勃卒,旋放之貌。
例又,變色貌。
《論語》:色勃如也。
例又,姓。
《韻會》:梁武帝攺豫章王姓勃氏。
例又,通作渤。
《前漢・地理志》:薊南通齊趙勃碣之閒。〔註〕師古曰:勃,勃海也。
音又,《韻補》叶皮列切,便入聲。蘇轍〈滕王閣〉詩:餘思屬江湖,登臨寄遺堞;驕王應笑滕,狂客亦矜勃。〔註〕王勃,唐人。
注解
〔勃〕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下,康熙部首是力部。
〔勃〕字是多音字,拼音是bó、bèi,左右结构,可拆字为孛、力,五行属水。
〔勃〕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bó] ⑴ 突然,忽然⑵ 变色的样子⑶ 旺盛,兴起㈡ [bèi] ⑴ 同“悖”,违背事理,惑乱糊涂。
山的康熙字典解释由给力宝典整理。山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