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古文: 𢨇
音《唐韻》:都代切;《集韻》、《韻會》、《正韻》:丁代切,𡘋𪒴去聲。
《說文》:分物得增益曰戴。一曰首戴也。
《廣韻》:荷戴也。
《書・大禹謨》:衆非元后何戴。
《孟子》: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例又,《爾雅・釋地》:途出其前戴丘。〔疏〕道過丘南,若爲道負戴。
例又,値也。
《禮・喪大記》:君纁戴六。〔註〕戴之言値也。
《爾雅・釋地》:戴日爲丹穴。〔註〕値也。〔疏〕値日之下,其處名丹穴。
例又,《諡法》:典禮無愆曰戴。
《左傳・隱三年》:其娣戴嬀生桓公。〔註〕戴謂諡。
例又,姓。出濟北,本宋戴穆公後。
例又,或作載。
《禮・月令》:載靑旂。
《詩・周頌》:載弁俅俅。〔音義〕如字。又,與戴同。
音又,《韻會》作代切,音再──地名。
《春秋・隱十年》:宋人,蔡人,衞人伐戴。〔註〕戴國,今陳留外黃縣東南有戴城。〔釋文〕戴音再。
注解
〔戴〕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卯集中,康熙部首是戈部。
〔戴〕字拼音是dài,半包围结构,可拆字为𢦏、異,五行属火。
〔戴〕字造字法是形声。本义是增益。
〔戴〕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dài] ⑴ 加在头、面、颈、手等处⑵ 尊奉,推崇,拥护⑶ 姓。
山的康熙字典解释由给力宝典整理。山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