脀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音《唐韻》:署陵切;《集韻》:辰陵切,𡘋音承。
《說文》:騃也。
《博雅》:癡也。
音又,《集韻》:諸應切,音證──一曰臖脀,腫也。
音又,《廣韻》:煮仍切;《韻會》:諸仍切;《正韻》:諸丞切,𡘋音蒸。
《廣韻》:升也、以牲實鼎也。
《儀禮・燕禮》:脯醢無脀。〔註〕脀,俎實。
《儀禮・特牲饋食禮》:宗人吿祭脀。〔註〕脀,俎也。〔釋文〕脀,之承反。〔疏〕脀者,升也。謂升特牲體於俎。
例《集韻》或作𦞪。
注解
〔脀〕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未集下,康熙部首是肉部。
〔脀〕字拼音是zhēng,上下结构,可拆字为丞、⺼。
〔脀〕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zhēng] ⑴ 把牲体放入俎中。⑵ 已盛牲体的俎:“宗人告祭~。”
山的康熙字典解释由给力宝典整理。山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