淈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音《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古忽切,音骨。
《說文》:濁也,一曰滒泥。
《楚辭・漁父》:淈其泥而揚其波。
例又,亂也。張衡〈應閒〉:涉冬則淈泥,而潛蟠避害。
例又,盡也。
《荀子・宥坐篇》:其洸洸乎不淈盡似道。
例又,與汨同。
《爾雅・釋詁》:淈,治也。〔註〕淈,〈書序〉作汨。
例又,《廣雅》:淈淈,決流也。司馬相如〈上林賦〉:潏潏淈淈。
例又,《蒼頡篇》:淈,水通貌。郭璞〈江賦〉:潛演之所汨淈。
音又,《集韻》、《韻會》、《正韻》𡘋胡骨切,音搰。又,《廣韻》:下沒切;《集韻》:下扢切,𡘋音扢──義𡘋同。
音又,《集韻》:呼骨切,音忽──與淴同,水貌。
注解
〔淈〕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巳集上,康熙部首是水部。
〔淈〕字拼音是gǔ,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氵、屈。
〔淈〕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gǔ] ⑴ 搅浑:“世人皆浊,何不~其泥而扬其波?”⑵ 搞乱:“书恶淫辞之~法度也。”⑶ (水)流通:“潜演之所汩~。”⑷ 枯竭:“其(指水)洸洸乎不~尽,似道”
山的康熙字典解释由给力宝典整理。山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