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音《唐韻》、《韻會》:於幰切;《集韻》:隱幰切,𡘋煙上聲。
《說文》:僵也、仆也。
《儀禮・鄕射禮》:偃旌興而俟。
《淮南子・精神訓》:牆之立,不若其偃也。
例又,服也、靡也、臥也。
《詩・小雅》:或息偃在牀。
《書・武成》:偃武修文。
例又,偃蹇,困頓失志貌。
《左傳・哀六年》:彼皆偃蹇,將棄子之命。〔註〕偃蹇,驕傲也。
例又,與堰同,壅水也。
《周禮・天官・䱷人》〔註〕:梁,水偃也,偃水爲闊空也。又,偃豬,下溼之地。
《左傳・襄二十五年》:規偃豬。
《正義》曰:偃豬,謂偃水爲豬也。又,廁也。
《莊子・庚桑楚》:觀室者周於寢廟,又適其偃焉。〔註〕偃謂屛厠也。屛厠則以偃溲。
例又,地名。
《春秋・僖元年》:公敗邾師于偃。
例又,姓。晉偃籍。
音又,《集韻》:於殄切,音蝘──義同。
《周禮・天官・䱷人註》梁,水偃也,偃水爲闊空也。
謹照原文闊空改關空。
注解
〔偃〕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中,康熙部首是人部。
〔偃〕字拼音是yǎn,左右结构,可拆字为亻、匽,五行属土。
〔偃〕字造字法是形声。从人,匽( yàn )声。本义是仰卧;仰。
〔偃〕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yǎn] ⑴ 仰面倒下,放倒⑵ 停止⑶ 古同“堰”,堤坝。
山的康熙字典解释由给力宝典整理。山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