鯷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音《唐韻》:杜奚切;《集韻》:田黎切;《正韻》:杜兮切,𡘋音題──同「鮷」。
《博雅》:鮎也。
《類篇》:魚重千斤。
《戰國策》:鯷冠秫縫。〔註〕鯷,大鮎,以其皮爲冠。
例又,《前漢・地理志》:會稽海外有東鯷人。
音又,《廣韻》、《集韻》𡘋是義切,音䜴。又,《廣韻》:特計切;《集韻》:大計切,𡘋音弟。又,《集韻》:上紙切,音是──義𡘋同。
注解
〔鯷〕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亥集中,康熙部首是魚部。
〔鯷〕字拼音是tí,左右结构,可拆字为魚、是。
〔鯷〕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tí] ⑴ 〔~魚〕體長十餘釐米,銀灰色,側扁,生活在海中。亦稱“黑背鯷”。
山的康熙字典解释由给力宝典整理。山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